各界探討兩岸統一路徑之論述,看似變化紛呈,往往均侷限在二元對立的框架內:或視之為「公司併購」,強調單方面吸納與整合;或堅持「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強調主權的絕對性與歷史的不可質疑性。這兩種模式均有現實基礎,卻忽略了當代全球政治的複雜性,也未能有效回應文化、制度與心理層次的深層差異。
兩岸在思考和平融合進程時,必須跳脫主權爭奪的零和邏輯,轉而從歷史上成功實現過多元政治體制融合的治理範例中汲取智慧。筆者因而認為,大英帝國的政治哲學,值得參考,應予深究,現簡要分析如下:
一、大英帝國政治哲學的核心特質:間接統治與心理文化的共性建構
英國作為一個海洋型帝國,其殖民統治策略非僅依賴武力與行政制度,而是展現出了高度靈活的心理與文化相互結合的治理策略。例如,英國在馬來西亞並未直接取代當地王室體制,而是透過象徵性合作與實質控制相結合的「間接統治」,一方面保留蘇丹的名義權威,另一方面由殖民官員掌握實際權力,塑造出一種「表面本地化、實質英國化」的治理結構。類似的策略在香港也表現為對本地商業與教育菁英的扶植,建立起一個願意與殖民政權合作的「中介階層」,成為統治合法性的象徵與執行者。
英國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殖民穩定,關鍵不在於制度的輸出本身,而在於制度背後的「心理與文化正當性」建構。殖民政府並不只是強迫被殖民者接受其政治經濟安排,而是透過語言、教育、法律與象徵權威的輸出,使這些安排內化為被統治者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從這個角度看,英國的治理成功,正是一種深層的「心理文化治理」成果。
二、殖民不是一場併購,而是一種心理認同的重塑工程
如果以企業併購為隱喻來思考統一,那麼殖民治理可說是「文化重塑型的策略併購」:它關注的不只是組織結構與資產整合,更注重被併購方的心理接受度與文化適應性。以香港地區為例,英國政府並未企圖將港人完全同化為英國公民,而是透過語言政策、法治教育與社會榮譽制度,將英國制度塑造成一種「理性、公平、效率」的代名詞,使港人逐步內化對殖民統治的正當性與懷舊情感。
這種「模仿與差異」的治理策略,正如後殖民理論家 Homi Bhabha所指出:殖民統治者希望被殖民者「幾乎與我們一樣,但又不完全相同」,透過不對稱模仿產生認同與焦慮的交織,進而深化對統治秩序的心理依附。從這個角度看,殖民統治不是消滅他者,而是創造出一個可控的「準主體」,既維持差異,也促進秩序,還能創造繁榮。
三、主權模糊化與利益最大化:英國治理的雙重策略
對於多元社會與異質政治實體,英國並不追求立即的統一或同質性,而是主動模糊主權概念,採取「分層主權」或「功能性統合」策略。例如,在馬來西亞,英國尊重馬來王室象徵權威,卻實質操控政治與財政;在香港,雖然港督擁有最高行政權,但在華人社會內部,則保留由華商與鄉紳處理民事問題的空間,甚至給與法律保障,形成一種「權力多軌制」,降低了多重「控制力」之間的摩擦係數。 (相關報導: 陸委會揚言依兩岸條例查處旺中 沈政男提2點砲轟:根本是這時代的 「二條一」 | 更多文章 )
這種「去主權化治理」(de-sovereignized governance)的政治哲學,一方面避免了主權統一帶來的劇烈衝突,一方面也使治理能夠建立在利益交換與心理認同的穩定基礎上。兩岸之間追求融合,應該思考的要點是:如何創造一個容納差異、共享資源的具有法治基礎之架構,使雙方從中獲利,並得以根據預先設定之共利指標,逐步深化合作,降低雙方摩擦的耗損成本;使雙方距離可控,從而願意嘗試各種合作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