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舉行的總統大選儘管仍在計票,但韓國三大電視台KBS、MBC、SBS於當晚11時40分認定,出口民調過半的李在明當選總統已可看做「既成事實」。李在明11時46分也走出仁川桂陽區的住處,並對守候在外的媒體表示「雖然目前仍在計票中,尚難以貿然發表意見,但若結果如目前所示,我要向國民的偉大決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也必定不負國民所託」。隨後李在明也動身前往汝矣島的共同民主黨總部。
韓國《中央日報》稱,這次大選是在尹錫悅因爲緊急戒嚴失敗引發彈劾與罷免,才會將2027年的總統大選提前到今年舉行,韓國選民在混亂的政局中選擇了讓在野的共同民主黨上台執政。李在明的勝選演說可能還要再等一等,不過他前一天在京畿道城南市居民教會的宣示,可以看出他的執政決心:
「城南是童工李在明承受苦難、孕育夢想的地方,也是公民運動者李在明推動社會變革的起點。我的人生是一場把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旅程。政治,就是開闢一條本不存在的道路。如今,我要如同在城南、京畿道那樣,改變整個大韓民國。」
三度參選總統,終於如願以償
李在明首次參與總統選舉是在2017年。他曾在城南市長任上推行免費校服等福利政策,在韓國政界逐漸嶄露頭角。不過當時的李在明既非國會議員、也未曾在共同民主黨內擔任要職,2015年4月李在明首次被韓國蓋洛普列入總統候選人名單時,支持率僅有1%,過了1年也只有3%,顯然是個跟總統大位無緣的地方首長。

不過在朴槿惠總統的閨蜜干政醜聞爆發後,李在明在共同民主黨內一馬當先高呼彈劾朴槿惠,韓國媒體稱「李在明的嘴越是毒辣,支持率也就攀升的越多」,在2016年10月15日的韓國蓋洛普總統民調中,李在明的支持率首次突破5%,終於擁有了全國性的能見度與基本盤。僅僅一個月後的11月中旬,Realmeter的民調顯示,李在明更突破了10%的支持率門檻,成為總統賽道上的熱門人選,位居文在寅(20%)、潘基文(18.4%)、安哲秀(11.9%)之後,名列第4位。

再過一週後,李在明的支持率升至11.6%,反超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首席教授、電腦病毒研究先驅安哲秀(11.4%);11月底的民調繼續攀上15.1%,與文在寅、潘基文的差距大幅縮小。 11月30日,Research View的調查結果中,他更超過曾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躍升至第2位,僅次於同黨的文在寅。這個突飛猛進的大驚奇被《韓國日報》稱為「李在明現象」,可惜李在明當年用力太過,甚至不惜對文在寅進行負面攻擊,反倒在黨內初選中位居第三。
(相關報導:
韓國大選出口民調:李在明獲得青壯年和女性選民青睞,以51.7%得票率勝出
|
更多文章
)
上屆大選以0.73%之差落敗
一位當時助選的政界人士透露,李在明至今仍後悔2017年的操作與錯誤判斷,他後來認為應該突出自身優勢而非攻擊對手。李在明2017年投入京畿道知事選戰並成功當選,他也從一名基層市長躍升為廣域行政首長,並且準備在2022年捲土重來,再次挑戰總統大位。《中央日報》稱,李在明迎難而上、正面應對爭議,最後從前法務部長秋美愛、前總理丁世均、前黨首李洛淵、國會議員朴用鎮、金斗官的競爭圈中脫穎而出,取得代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