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經營「人脈」,要經營「人心」! Linkedin創辦人用 4 個方法,打造價值262億美元的公司

2018-07-26 15:34

? 人氣

Reid Hoffman (里德·霍夫曼)是專業人士社群網站 Linkedin 創辦人。他最近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文章,談儘快把產品上市的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說:「用不完美的產品快一點進入市場,和用所謂完美的產品慢一點進去,選哪個?親身的失敗經驗告訴我:一定要選前者!」

霍夫曼的文章,讓我想起《創新拿鐵》的作者Lance,曾寫過一篇關於霍夫曼的文章。主題不是「產品上市」,而是「經營人脈」。

當初我請Lance寫這一篇,是因為我的親身經驗。

一次演講,一位做業務的年輕人跟我要名片,自信地說:「我要拓展人脈!」當晚我就收到他的 e-mail,效率超高。但打開一看,提到我當天的講題和內容,通通不對。應該是他直接用之前發給別人的內容,發給了我。

這種事不只發生在我身上。你有沒有把名片給了某人,對方就沒下文了。半年後,突然跟你聯絡,請你幫忙?我也幹過這種事,對象是一位前輩。他沒理我。後來想,不用這種方式請人幫忙還好。雙方只是沒聯絡,也不知道彼此倒底是怎樣的人。

一旦用這種方式,對方立刻知道我們的風格是「平日不聯絡、求助才想起」。而一旦別人覺得你是這種人,兩人的「人脈」沒建立也罷,連「脈搏」都沒了。

因為我犯錯的對象是前輩,所以體會到:那些真正能幫你的人,對這種事特別敏感。因為太多人想去「經營」他們。

我們為什麼會出這種錯?因為多數經營人脈的技巧,都是「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對方出發」。目的都是「利己」,而不是「利人」。

這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對。只不過如果手法粗糙,就讓對方反感。那樣「經營人脈」,最後只經營到「人數」,不是「人脈」。「人數」沒意義。因為「人脈」的價值,不在於那「脈」有多廣,而是那「脈」中,有沒有「血」在流。

我們都需要別人幫忙,這是職場的必然,與美好。但「提款」前,得先 「存款」。如果能「定期定額」,當然更好。

但沒有人有時間對所有朋友「定期定額」。所以只能針對價值觀類似的少數人,真心、深度、持續地交往。具體怎麼做呢?霍夫曼的書《自創思維》 中有詳細說明。以下,是《創新拿鐵》作者Lance的詮釋。我們更新了,與大家分享。(王文華)

創新點:「經營人脈」,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遲早被看穿。「經營人心」,是從對方的利益出發,短期造福對方、長期創造雙贏。

2016年,微軟以 262 億美元的高價併購專業人士社群網站 Linkedin。看上的,就是這家公司能幫無數人,建立人脈。兩年後,這項併購案開花結果。2018年7月19日,微軟公布上一季財報:Linkedin營收年成長率高達37%,達到14億6千萬美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