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看鴻夏戀:讓中國企業躍躍欲試的日本市場

2016-04-05 11:54

? 人氣

台灣企業鴻海以3880億日幣入主夏普。(BBC中文網)

台灣企業鴻海以3880億日幣入主夏普。(BBC中文網)

台灣企業鴻海以天價3880億日幣(45億美金)入主夏普,或許可以成為中國企業進軍日本市場的領頭羊,鴻海的成敗或許讓更多中國企業有觀察機會(CNA)。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鴻海成為試金石

除了台灣的鴻海之外,這幾年也有不少中國大陸企業紛紛對日本的企業投資或收購展現興趣。也或許是鴻海原生的台資背景,讓許多中國大陸企業認為,藉由台灣企業跟日本較有合作默契的背景下,可以更加觀察中國企業往後在裡頭投資的角色。

像是中國大陸的「美的集團」,就在3月30日宣佈收購了日本另一電子大廠東芝的家電部門,收購股份達到80%外,金額更高到537億日幣(約4.8億美金)。

這幾年中國大陸觀光客前仆後繼地前往日本觀光旅遊,順便會帶回大量地家電用品如「免治馬桶」及「電子鍋」等,甚至被中國大陸遊客稱之為「神器」。中國大陸的企業也開始爭相與日本展開相關合作,除了美的集團外,中國廉價航空「春秋航空」,也找上家電量販Bic Camera直接在機場設旗艦店。

但日本企業與中國企業的文化「水土不服」仍然時有所聞,中國的海爾家電當初在買下三洋的部門時,傳言一度讓日本員工士氣低迷,後來海爾也是在發現問題後,趕緊指派日本人擔任主管「穩定軍心」。

郭台銘似乎也發現到了這問題,因此在4月2日的記者會保證局對會重用日本人才,而且重要的日籍幹部「全數保留」,更發下豪語要在加聘120位日本人力。或許他也深知,想要穩定軍心,唯有日人管理日人,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鴻海的例子也許會讓更多中國企業觀察,華人企業是否能跟日本企業做出良好的融合範例,一旦成功,往後會有更多中國大陸或是台灣企業可望參考「鴻海經驗」赴日本投資。郭台銘的台式管理風格,能否在夏普收到成效,也許一兩年內就會見真章。

近幾年大幅進攻

也許是受限於複雜的中日歷史情結,在往年中日在經濟互相投資上,比其他國家更略趨保守一些。在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與日本建交後,日本開始大舉向日本投資,但是中國一直等到改革開放後,才有向日本市場投石問路的契機。

根據「國際投資研究所」數據,在經濟起飛之後的中國,對於日本的大筆投資愈加明顯,2005年前始終維持在100萬美金以下的額度。但是從2006年後,投資金額一舉突破100萬美金,2010年更一舉超過250萬美金,至今仍在不斷增加中。

在日本銀座,最有名的百貨公司也在中國人的重要節日,比如春節或是勞動假期時,大量召集員工一起在朝會時練習說中文。從基本的「你好,請隨便看看」到「本店正在實施消費滿10000日幣就送禮」等,每個都在搶抓中國旅客赴日旅遊商機,大舉推銷日本品牌的優勢。

而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購買日本品牌仍有其特殊吸引力,除了長年以來大家對日貨「品質高」的印象外,直接買品牌也能夠學習到日本產品的精髓。

鴻海收購指標性高

鴻海收購夏普縱然可以視為是一個單一事件,但對於中國大陸企業以及台灣企業來說,可以算是「歷史性」進出。以往來說,並沒有一個企業可以如此成功地打進保守的日本市場。

尤其夏普在日本可以說是「液晶的代名詞」,除了公司本身擁有優秀的技術外,長年所打造下來的優秀口碑也是鴻海趨之若鶩,一直想要與其「結親」的重要因素,鴻海可以說在該國的科技業版圖中,攻城掠地下最重要的堡壘。

而現在,中國大陸市場更感興趣的是日本長久以來打下的汽車業口碑。包括長安汽車、華為技術等,瞄凖得是日本汽車工業技術,而更多日本汽車公司為了打入中國市場,頻頻發展適合中國人的系統跟引擎,可謂各取所需。

倘若在幾年後,鴻海能在夏普的經營中展露頭角,勢必會讓更多中國企業躍躍欲試。而如今,已經有更多企業準備瞄凖日本市場,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裡,這樣的情形只會愈來愈明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