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台灣講古:「總統蔣公」去世的那一天

2016-04-05 11:35
蔣介石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他是中國的正統,但是許多人也認為他是威權的象徵。(BBC中文網)
蔣介石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他是中國的正統,但是許多人也認為他是威權的象徵。(BBC中文網)

1975年4月5日,許久已經沒有出現在人們面前的蔣介石去世,當時他據稱是87歲,接著台灣「舉國悼唁」。

在40年前的台灣,蔣介石被稱為蔣中正,是「民族救星」、「世界的偉人」。

去世之後,國民政府為了紀念死後被稱為「先總統蔣公」的「豐功偉業」,號召台灣全民捐款興建了如今矗立在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

逝世與崩殂

4月5日,台北市的天氣並不好,到了傍晚突然風雨交加,接著傳出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叫做「理教總公所」的台北西本願寺木造正殿被大火燒燬,後來被說成是「天有異相」、所以「偉人崩殂」。

最早傳出蔣介石死訊的,並不是台灣的媒體,在蔣介石執政的戒嚴年代,媒體都在黨國的嚴密控制之下。

蔣介石入殮蔣介石的葬禮在台北的國父紀念堂舉行

反倒是當時駐台美軍的廣播電台一早便以哀樂取代了日常播出的英語流行歌曲,播報員則報出「President Chiang kai shek has passed away」,也就是「蔣介石總統已經去世」。

直到中午時分,電視和電台播出新聞,才證實蔣介石去世的消息,早上沒有出刊的各家報社也開始發行黑白印刷的哀悼「蔣公去世」特刊。

接著媒體公布了後來成為教材的「蔣公遺囑」,學生個個都需背誦「自余束髮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

悼念和紀念

當時的政壇重要人物組成了治喪委員會,當局也下了一個「禁娛令」,也就是普羅大眾經常光顧的電影院、歌廳還有特許營業的舞廳一概不准營業。

電視的畫面從彩色變成了黑白,機關學校一律半旗,街頭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也不能亮了,社會表現出一片哀戚的氣氛,原本紅底白字的「反攻復國」標語牌,立刻改成藍底白字的「永懷領袖」。

中正紀念堂蔣介石去世之後,當局興建了仿南京中山陵的中正紀念堂

這是台灣境內首次舉辦「國喪」,蔣介石的遺體送到了位於台北、當時剛興建不算太久的國父紀念館,過程就叫做「移靈」。

政府指示機關學校組團到國父紀念館「謁靈」,數以萬計的人列隊在國父紀念館徹夜等待,據說一周後的4月13日,等候「謁靈」的人群已經超過了百萬人。

「謁靈」期間,許多名人從海外趕回台灣「奔喪」,其中包括了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終身成就獎的老牌女演員李麗華。

紀念蔣介石的歌曲也紛紛出籠,最後決定了兩個版本,一個是文言文、一個是白話文,供不同的演出還有學習需要使用。

人生終點

4月16日,在一長列的車隊護送之下,蔣介石的遺體經由台灣通車不久的高速公路,送到了位於桃園大溪、原本是其行館的慈湖「陵寢」「暫厝」「待反攻大陸勝利成功之後,再奉安南京」。

車隊經過之處,民眾紛紛下跪致哀,但是這不一定是自願的,因為維持秩序的憲兵警察、學校的教官或者主任在車隊經過之前就會要路旁等待的民眾和學生準備下跪迎靈。

蔣介石銅像如今雖然部分的校園內還有蔣介石的銅像,但是也面臨了強烈地「銅像退出校園」的壓力

而當年一些民眾嚎啕大哭的鏡頭,如今則被拿來與朝鮮或者北韓前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父子去世時,舉國「悲慟」的鏡頭相提並論。

直到今天,蔣介石在台灣民眾的心中還是有非常不同的評價,有的認為他是「獨裁」,有的認為他是「強人」,蔣介石的「專制」,在某些人口中卻也是「避免台灣落入共匪手中的必要手段」。

諷刺的是,如今造訪蔣介石「陵寢」最多的就是來自對岸的陸客,台灣本地則是學校的學生希望把校內的「蔣公銅像」請出校園、調查蔣介石執政的白色恐怖期間多少人受害…… (相關報導: 為愛遠嫁中國,丈夫卻外遇生了對雙胞胎!蔣經國侍從眼中,第一夫人的飄泊命運 更多文章

(責編:路西)

更多文章
9億8500萬!吳冠中《周莊》創中國油畫拍賣紀錄
「我機墜毀」黑蝙蝠中隊RB-17G機英勇完成最後任務
巴拿馬文件引爆境外公司風波!除了蔡英文兄長,還有這些音譯很耳熟
BBC分析: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的四個關鍵詞
BBC看鴻夏戀:讓中國企業躍躍欲試的日本市場
住家改建店面,為什麼不能想施工就施工、想把牆打掉就打掉?
國民黨廢國共論壇?黃智賢:乾脆加入民進黨,更潮
台灣加入美國「全球入境計畫」 赴美入境免排隊!
畢業歌的「勿忘我」到底是什麼?登山時,別忘了低頭看看這些小花!
「戰神」艾佛森、「俠客」歐尼爾、「移動長城」姚明入選美國籃球名人堂
風評:329檔期房地產復活?建商騙你的啦!
加速打擊伊斯蘭國 美國擬增派特種部隊前往敘利亞
腳踩棉堡溫泉石灰岩奇觀,眼看古代世界奇蹟!趕上土耳其直飛,這樣玩才到位!
不會做菜的人,也一定能做出的日本居酒屋美食!超懶人料理「明太子花枝」
錦市場和台灣菜市場有什麼不同?在「京都人的廚房」看見日本人的原則!
十四個世代的傳承、八百年不間斷的堅持 一個守墓家族的故事
呂紹煒專欄:郭台銘的「狼性」無人能敵!
日本神社販賣的護身符住著神明,寺院賣的御守則有…
朱淑娟專欄:缺電的台灣,有全球最低的電價
賴添福觀點:解決長照人力不足的七大建議
韋安觀點:瘋狂的時代?怒恨的力量!
錢建榮觀點:「殺童條款」真的會殺童
觀點投書:沒有球隊的高雄,沒有主場的義大
觀點投書:228放假,329有何不可?
觀點投書:強制治療不是萬靈丹
觀點投書:你為什麼討厭魏應充?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樂土背後》選摘(1)
春浪最後一夜 乱彈阿翔彈唱9連發 張震嶽引爆全場「說愛我」
涵碧樓推賞螢之旅 邀您來場綠光盛宴
南崁麻豆子健康湯鍋 邀北區兒童之家過兒童節
臺南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平台 首次辦理在地舞者甄選
參與大甲媽遶境需尊守傳統規定 心懷虔誠還要潔身自愛
注射毒品後睡著打鼾 員警聞鼾聲逮人
超過2億人次聽過的聲音 編劇兼配音為動畫阿貴發聲
警方假日查緝山老鼠 意外逮獲通緝犯
敏盛醫院院史走廊揭幕 大手牽小手療癒花園啟用
社工日幫社工加薪 南投家扶前社工陳俊隆慨捐獎金
陸二代尋親不著 警協尋94歲老翁
響應百萬植栽政策 南屯苗圃領苗民眾踴躍
清明節連假擁車潮 國5北上要到凌晨才能紓解
台中將舉辦國際踩街文化節 借鏡三百年歷史日本津祭典
台八線上最美麗的綠金 建築工人種出可生吃的蔬菜
阿帕契精準射擊 軍事發言人臉書公開影片
《巴拿馬文件》Q&A:史上最大洩密案 全球政商震盪
男大生曾嗆「血洗公共區域」 彰化警方依公共危險罪函送法辦
開放公民記者採訪 蔡其昌:臨時採訪證將不設限
巴拿馬文件》俄羅斯總統普京驚人資產揭密 640億的海外流轉
《十年》勇奪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 中國「姓黨」媒體全面噤聲
郭正亮:生技新藥不能吹捧為產業龍頭
環保與經濟孰輕孰重?澳洲批准印度採礦區租約 環保團體砲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