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友善校園計畫」的核心理念是人權

2025-03-24 05:50

? 人氣

友善校園計畫目標旨在推動安全、溫馨、健康、平等與尊重的校園環境。。(圖/台中市政府)

友善校園計畫目標旨在推動安全、溫馨、健康、平等與尊重的校園環境。。(圖/台中市政府)

「友善」一詞近年廣受臺灣行政部門所使用,以其表示友愛和善的包容與協助。比如:臺北市觀光局推廣「友善城市形象」,提供外語友善、無障礙友善、性別友善……等服務;高雄市社會局亦針對高齡長者提供「高齡友善資訊專區」,提供長照服務、津貼補助等相關資訊;臺中市農業局亦推行「友善動物空間」、建設局「友善樹木空間」等活動。藉由活動辦理以宣揚、確保不同主體在環境中的生存權,以及須受尊重的權利。然而,最早將「友善」一詞納入政策名稱的行政部門,應是教育部,其於民國93年發布了「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友善校園計畫」有普世推行的價值

當時的計畫目標旨在推動安全、溫馨、健康、平等與尊重的校園環境。藉提供必要的支持與輔導,關懷每位學生,並協助適應學校生活。計畫執行之初,著重及時處理校園發生的體罰、霸凌等事件。

隨著時間推進,該計畫為適時反映社會變遷、教育實務上的需求,內容不斷修訂與擴充。2012年將名稱修正為「教育部推動友善校園計畫」,2023年計畫增列「融合教育」、「全民原教」、「族群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為推動友善校園的策略。

「友善校園」計畫內容廣泛失焦

在最新的教育部網站,說明「『友善校園』在建立友善的制度與規範,營造尊重與關懷的校園文化與環境,使校園內的教職員工生都能有平等的觀念,以包容的態度,維護彼此的權利,理性溝通及程序民主,並能關懷弱勢群體,展現自尊尊人的品德。內涵包含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法治教育、品德教育、全民原教、族群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融合教育、學生輔導、社團服務學習及正向管教等。」整體而言,友善校園計畫將多元的教育領域、輔導與管教、社團學習視為策略,以營造一個尊重、關懷、平等與安全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然而,這份計畫雖加入許多光鮮亮麗的教育語彙,卻未能充分考量各教育領域的專業性與推動重點。例如,「融合教育」涉及特殊教育專業,而「族群教育」則關聯歷史與社會學科。一味將眾多議題納入,整體計畫包山包海,缺乏明確的核心焦點,削弱了執行的聚焦性,也讓學校端難以掌握推動重點。期待師生們達成如何的「校園友善」呢?

友善校園計畫的核心是「人權教育」

此外,計畫內所述的幾項教育領域並非平行並列,而是存在內在關聯。人權是指每個人因其「人」的身分而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與自由,不受國籍、種族、性別、宗教、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人權的核心價值包括「尊嚴」、「自由」、「平等」和「公正」。所以「人權教育」已能含括其他領域的核心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