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賴17條─民進黨的選舉魔法,還是台灣的政治詛咒?

2025-03-24 06:00

? 人氣

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定調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柯承惠攝)

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定調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柯承惠攝)

自從「賴17條」公佈後,外界對其政治用意眾說紛紜。這套將中國大陸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的戰略,據傳並非美國授意,而是民進黨內部所謂「選戰幕僚」所提出的建議,目的在於透過提昇危機意識與煽動仇恨動員,為即將到來的罷免行動催出選票。但美國國務院對這17條並沒有明顯的「拍手叫好」,只低調表示「注意到相關提議」,可見其對這場政治操作並未投入太多關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賴清德之所以能順理成章地把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與2005年中國大陸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有深厚關聯。該法的核心邏輯在於「尚未完成統一,故不得分裂」,而兩岸則屬於內戰延續、尚未結束敵對狀態。民進黨此番對大陸的「境外敵對」定義,正好是承襲了這種「彼此尚處於敵對」的敘事,並利用法律與名詞操作,進一步強化「國家安全」這道防線。

然而,儘管兩岸互稱對方為「敵對勢力」,並不表示雙方勢必走向衝突或戰爭。從實際政治利益的角度來看,民進黨此時急於推出所謂「賴17條」,重點不在真要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而是為了在台灣社會內部製造高度的危機感與仇恨氛圍,好讓「抗中保台」的論述再度發酵。當前民進黨最主要的政治目標,是在罷免與補選中力保執政優勢,而賴政府此舉的根本出發點乃是贏得下一次選舉,而非真的要進行兩岸重大戰略轉向。這種「打仗不是真的目的,但仇恨動員是真正手段」的政治手法,正是民進黨被外界詬病「一切以選舉為優先」的主要原因。

「賴17條」本身更多是象徵意義的原則宣示,並未立即產生實質的軍事或外交作為。之所以美方遲遲沒有明確表態,乃在於這17條的戰線拉得過長,顯然有計畫地要「一招一招」地與在野黨進行消耗戰。在大罷免行動展開的同時,在藍、白兩黨作為在野黨必須投入相當資源到地方罷免選區,已經沒有多餘人力、心力針對國政或重大政策進行縝密的討論。

這樣的政治操作效果,讓執政黨能持續把焦點放在「中國威脅」的論述上,進而引導選民將「愛台灣」與「支持民進黨」直接畫上等號。在此種操作模式下,賴清德與民進黨得以藉由「境外敵對勢力」的法理基礎,不斷強調「台灣面臨生存危機」,同時把反對者貼上「親中」、「賣台」標籤,壓縮了理性辯論的空間。

然而,如此高強度的仇恨動員對台灣社會而言,並非長久之計。當所有媒體與民眾的注意力都被罷免行動所吸引,國會與政府部門無暇深耕能源轉型、產業升級、青年就業等實質政策,更無力面對美中角力加劇的國際環境。川普在美國政壇捲土重來的可能性,習近平提出的解放軍建軍百年(2027年)戰略等外部變局,都需要台灣有更穩定、專業且能協調各方利益的治理結構。但當前的政治氛圍卻陷入「誰能操弄危機感,誰就能贏」的惡性循環,使台灣的未來發展及民生福祉進一步蒙上陰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