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面有幾個敢出來批評政府,比較笨的像我這樣,多數學者說何必惹他呢?」陸委會前副主委、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趙建民,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如是說。他語重心長,台下則無言以對。事後來看,趙建民的發言更像一種預言,幾天以後,賴清德總統推出了「抗中17條」。
躲在歷史暗角的威權心理,隨時準備班師回朝
「賴17條」橫空出世之後,兩岸關係事端叢生。在新聞採訪現場最為直接的感受是,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訪問分析看法完,看得出來其內心掙扎,從而補上一句:「還是不要寫出我的名字好了。」當要求「不具名」的學者一夕增多,網路上那些替政策護航背書的義正詞嚴,看起來格外脫節又諷刺。
由此想起家中已故的長輩,生前不斷叮囑「不要碰政治」。後來才明白,其內心的深層憂慮,來自於年少時期,鄰居一位年輕的老師突然「被消失」。這位長輩的苦口婆心,相信是那一代台灣素樸平民的共感經驗。我們以為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誰知它透過權力與意識形態結構不斷繁衍,換上一件名為「民主」的外衣,躲在歷史的角落,準備隨時班師回朝。
最近幾場聚會的對話,無不印證了當政者希望看到的寒蟬效應正在發酵。幾位長年從事兩岸交流的老師,不約而同地抱持著「最後一趟」的心情,有的前往大陸參加研討會,有的決心尋根返鄉祭祖,「誰知道這次回來之後,還有沒有下次?」一位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學弟說,他想籌辦一場主題吃力不討好的論壇,問題不見得在於主管點不點頭,而是如此氛圍之下,還找得到幾個敢冒「吊路燈」風險的與談人?

霸凌陸配只是個開端,兩岸關係更是地動山搖
「賴17條」出爐後,許多人議論著執政者幕後的動機。經過眾人七嘴八舌,一位資深學者張開緊閉的雙眼,「這17條恐怕與國際大環境無關,就是一道『大罷免』的動員令。」其實真相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樸實無華,只是大家說不出口大權在握的層峰,為了攻下立法院這塊缺失的權力拼圖,竟然可以把言論自由乃至於兩岸關係與戰爭危機做為祭旗,以霸凌陸配為開端,以遍地烽火為代價,把反共威權重新推上神壇,不惜時代倒退,也要地動山搖。
震央位於台北總統府的這場17條大地震,連罕見地震的北京都能明顯感到震動。一位重量級的涉台學者,傳來訊息寫道:「這次17條在大陸引起很大反彈,尤其在民間。」他還附了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結論以黑體字標出:「到了全民戰爭總動員的時候了,14億多中國人民要同仇敵愾,採取有效手段,尤其建議對『台獨』頑固分子,實施斬首行動,盡快促成兩岸盡快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