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正當歐陸戰火連天,我們如何閱讀「烏克蘭」?

2022-06-03 15:30

? 人氣

在美國出生,三個月大時舉家搬回烏克蘭。布坦可告訴德國之聲,她的自我認同一直是烏克蘭人。(德國之聲)

在美國出生,三個月大時舉家搬回烏克蘭。布坦可告訴德國之聲,她的自我認同一直是烏克蘭人。(德國之聲)

「台北國際書展」登場,今年首創「與烏克蘭同在」展區,邀請烏克蘭最大出版平台「Yakaboo」國際主任布坦可(Valentina Butenko)到台灣參展。年僅19歲的她,與德國之聲分享烏克蘭出版業現況,以及戰爭未歇的此刻我們為何閱讀「烏克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睽違兩年,「台北國際書展」6月2日在台灣拉開序幕。這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書展首度恢復舉辦。第30屆書展以法國為主題國,特別的是,今年首創烏克蘭專區,現場展出烏克蘭出版品的中譯本、德譯本,以及由15名烏克蘭插畫家策劃的「與烏克蘭同在圖像創作展」。

台北國際書展表示,創設烏克蘭專區是為了讓讀者「理解烏克蘭的歷史與文化,表達捍衛民主自由的決心」,並透過插畫創作呈現戰火之下,烏克蘭的現狀與人民感受。

烏克蘭最大出版平台之一的「Yakaboo」國際市場發展部主任布坦可(Valentina Butenko)受邀參展。19歲的她首度訪台,她告訴德國之聲,「要了解何為『烏克蘭』,最好是傾聽烏克蘭人的聲音,以及烏克蘭人的自我闡述,要做到這點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文學與書。」

作為一名烏克蘭出版從業者,她認為這在戰時狀態尤其重要。「對我來說,可能失去我的文化、我的身份,這樣的威脅正處於存亡之秋。」布坦可回憶,她在戰爭爆發前三週從英國學校返鄉,「對我個人來說,最大的恐懼——我認為這實際上也是所有烏克蘭人在戰爭之初的真實情況——除了是身體上的恐懼,還有意識到這場戰爭也關乎烏克蘭(國族)身份的存亡。」

她說,那是一種近乎生存的焦慮。軍事保衛固然重要,但「烏克蘭的身份是透過文化保存下來的」。

選擇成為「烏克蘭人」

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前,數度做出「烏克蘭屬於俄羅斯」的表述。今年2月24日莫斯科發動入侵前,俄羅斯總統普京透過全國電視演講稱「現代烏克蘭完全是由俄羅斯創造出來的」。2021年,他更用長達七千字的篇幅詳述烏克蘭與俄羅斯「不可分割」。普京認為,烏克蘭是俄羅斯「割捨」出去、在前蘇聯時代被「人工製造」出來的國家。

倫敦大學學院斯拉夫與東歐研究學院的東歐比較文化副教授布萊克(Uilleam Blacker)並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今年3月,他在《大西洋月刊》撰文稱,普京認為烏克蘭是「歷史的偶然」,但烏克蘭的民族認同並非偶然,也不是西方發明的。歷經幾個世紀的帝國統治,烏克蘭一直試圖鞏固自身的文化和語言,也經常談到「成為烏克蘭人」的必要性。

上個世紀,烏克蘭語的作品曾遭法律禁止、烏克蘭語在公共場所被噤聲、在學校只能使用俄語。到了1930年代,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大力打壓烏克蘭民族主義。布萊克寫道,「史達林處決了整整一代試圖復興烏克蘭文化的作家們,扼殺了一度嶄露生機的烏克蘭文化」。直到上世紀80年代,烏克蘭的「俄化政策」才有所緩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