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炒短線的原因?過度自信與頻繁交易會帶來「類賭博」快感!

2020-07-23 12:00

? 人氣

過度自信,是我們會有高估自己的知識、 能力與取得資訊精確度的傾向,或者對於自己控制事情、 解讀資訊的能力過度樂觀。(郭晉瑋攝)

過度自信,是我們會有高估自己的知識、 能力與取得資訊精確度的傾向,或者對於自己控制事情、 解讀資訊的能力過度樂觀。(郭晉瑋攝)

「你應該知道的是:許多文獻認為人們的過度自信是導致金融市場過度交易的主要因素之一 。Barber and Odean(2000)分析美國超過六萬個來自折扣經紀商的投資人交易帳戶,發現扣掉交易成本後,週轉率越高的投資者其績效反而越差,顯示頻繁交易是有損於其財富的。」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過度自信,是我們會有高估自己的知識、能力與取得資訊精確度的傾向,或者對於自己控制事情、解讀資訊的能力過度樂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簡單來講,就是覺得自己比較厲害,或是覺得自己能夠判斷趨勢。

心理學的文獻有:

・人們有控制幻覺(March and Sharpia,1987; Kahneman and Lovallo,1993;Lovallo and Kahneman, 2003)

・自我歸因偏誤(Daniel,Hirshleifer, andSubrahmanyam,1998;Hilary and Menzly, 2001)的傾向。

在投資領域,過度自信容易引發「過度交易」

許多文獻認為人們的過度自信是導致金融市場過度交易的主要因素之一 。

Barber and Odean(2000)分析美國超過六萬個來自折扣經紀商的投資人交易帳戶,發現美國個人投資者的年週轉率超過75%,而且扣掉交易成本後,週轉率越高的投資者其績效反而越差,顯示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

頻繁交易是有損於其財富的。

Barber and Odean(2000)指出:導致個人投資者績效不佳卻仍頻繁交易的重要因素即為「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投資人因高估自有資訊的精確度,進而高估經由交易帶來的利得,而造成過度交易行為。

雖然這項研究透過投資者實際交易資料推論過度自信是導致過度交易的主要因素,但嚴格來說並未提供兩者關係的直接證據。

導致台灣個人投資者損失卻仍持續頻繁交易的原因,可能為投資人過度自信與交易的娛樂效果

Barber et al.(2009)以台灣股票市場所有投資人的完整交易資料為研究對象,探討台灣股票市場投資人的交易損益。

相較於過去文獻(Barber and Odean,2000)使用特定折扣經紀商的投資人交易資料,Barber et al.(2009)以包含整體市場投資人且可清楚區分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的完整交易資料進行分析,可提供完整與更具說服力的實證證據。

除此之外,相較於歐美金融市場,研究的樣本期間,個人占所有投資人的比重約為89.5%,年週轉率約為294%,台灣股票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投資人結構以及高週轉率的市場特性,提供探討上述議題很好的立基點。

Barber et al.(2009)研究發現台灣股票市場個人投資人顯著損失,而機構投資人則是獲利;

個人的損失來自於積極的交易,而積極與被動的交易皆使機構投資人獲利。

他們進一步認為導致台灣個人投資者損失卻仍持續頻繁交易的原因,許多台灣個人投資人將股票市場視為類似賭博交易的娛樂活動,可能是投資人過度自信與交易的娛樂效果(entertainment)。

台灣人以短線交易居多

台灣金融市場的投資人尚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特性,即是以短線交易居多,例如 Barber et al.(2009)的研究期間平均約有23%的交易者其交易為當沖交易(day trading)。

以上文獻主要利用投資人實際交易資料,計算投資人實際交易損益後,透過投資人交易績效差卻又頻繁交易的現象,推論這些投資人具有過度自信。

責任編輯/任婉鵑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