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養成「這個習慣」讓電商少奮鬥10年!資誠報告:商業模式回不去了

2020-07-22 15:00

? 人氣

ZARA(圖/Francisco Seoane Perez@flickr))

ZARA(圖/Francisco Seoane Perez@flickr))

「你應該知道的是:疫情之下,人們的消費習慣出現重大改變,資誠《2020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指出,過去僅有9%的消費者習慣透過網路購買食品,在今年這種消費方式比例攀升至35%,成長幅度驚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資誠《2020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調查,86%透過網路消費食品的民眾表示,就算疫情結束,也會繼續使用網路購物,幾乎可以判斷這樣的轉變是永久性的,網路購物在新冠肺炎的推波助瀾下,逐漸成為民眾消費的主流管道。

(全球新冠肺炎美日確診病例統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全球新冠肺炎美日確診病例統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服飾產業成最大受害者

人們的支出分配也隨著疫情發生改變,在此份報告中就指出,各國實施社交距離的管制後,家戶在食品和娛樂媒體這兩個項目的花費比例增加最多,而服飾與鞋類、運動及戶外用品這兩項花費比例則大幅下滑。這樣的變化很合理,疫情期間,人們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傾向把更多錢花在民生必需的食物、以及在家打發時間用的娛樂媒體上;反過來看,出門機會變少了,理所當然降低治裝費,因此服飾類與運動用品類的花費大量減少。

這個變化讓快時尚產業在過去2季不斷傳出災情,例如ZARA母公司—Inditex的財報顯示,第1季營收較去年同期下跌44%,淨虧損4億歐元。雖然營利不盡理想,但線上購物的部分,銷售額卻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50%。因此,Inditex進一步表示,公司將趁著疫情進行整合,預計在未來2年內關閉1,000至1,200家ZARA實體店面,並加強線上購物的經營與開發。(延伸閱讀:「實體都跳進來做,以後一定更競爭!」周品均:「做電商,千萬不要只看數字」

運動產業慘,供應鏈淌血

Nike配合疫情管制,北美、中東等地實體門市關閉整整8周,營收暴跌近40%,單季淨虧損將近8億美元,Nike更是發出內部信件,向員工預告秋季將有兩波大裁員。鞋賣不出去,連帶拖累供應鏈,台灣鞋類代工寶成出貨量大減20%至30%,第1季營收較去年同期下跌23%。因應虧損,寶成的高階主管減薪10%至30%,台灣員工和海外台幹自6月開始,就實施無薪假政策,中國湖北廠更是直接關閉,裁員4,000人。

雖然各國已逐漸解除社交封鎖令,Nike近9成的店面也已恢復營業,但因運動商品的製程較長,投資人對於製鞋業回溫,大多持保守態度,認為最快也得等到今年第4季,才有可能出現復甦跡象。

Nike商店(圖片來源:unsplash@jesusance)
Nike商店(圖片來源:unsplash@jesusance)

哀鴻遍野中,電商荷包飽

資誠《2020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進一步指出,針對非食品類的商品,在疫情之前,消費者仍傾向在實體店購物,其中47%的民眾表示自己每周都會在實體店舖消費、30%會透過手機消費、另有28%則透過電腦消費。在疫情爆發後,非食品類的網路購物比例明顯成長,手機消費的比例成長至45%,電腦消費的比例則攀升至33%。很明顯地,在實體店面紛紛關閉的同時,電商無疑是最大贏家。

Amazon logo(圖片來源:unsplash@christianw)
Amazon logo(圖片來源:unsplash@christianw)

而在過去不愛網購的人們,在社交禁令之下,也不得不改變消費習慣,開始使用線上購物,因此逼出一批「網購新鮮人」。全球最大電商亞馬遜也成為最大受惠者,第1季淨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26%,為了應付突然暴增的網購需求,甚至大舉招募新人,開出10萬個職缺。(延伸閱讀:亞馬遜超賺、業績超狂,但你知道它的陰暗面嗎?

疫情之下兩樣情

疫情讓消費者更倚賴線上購物,商業模式也全面遭到改變,除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企業也順應這股風潮,必須調整營運模式,縮減在實體店舖的成本,花更多心力經營線上購物。

劇烈的商業模式變動造成嚴重的結構性失業,服裝產業、實體店面服務業等紛紛大動作裁員,電商則反向大量招募新進人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原本可能得花上5年、10年才會完成的網購革命。

責任編輯/任婉鵑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