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益勤觀點:知識份子哪去了?

2016-07-13 07:10

? 人氣

20160707-中研院院士會議會後記者會.(左起)新科院士黃正德、鍾孫霖、陳鈴津、 院長廖俊智、副院長王瑜、鄭清水、吳玉山、李琳山.(陳明仁攝)

20160707-中研院院士會議會後記者會.(左起)新科院士黃正德、鍾孫霖、陳鈴津、 院長廖俊智、副院長王瑜、鄭清水、吳玉山、李琳山.(陳明仁攝)

中研院今年的院士會議甫選出「僅」三位人文院士,對此廖院長說人才斷層是挑戰。除此之外似乎唯一的會議共識就是117位院士認為中研院需要改造,至於怎麼改是愈改愈好或愈改愈壞甚至是說了改却沒有下文,我們這些旁觀的納稅人也只能當個觀衆拭目以待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研院既為全國最高的學術機關,其院士理所當然的應為知識份子的表率。但對於近年來國內的種種種亂象或問題,却鮮少見到任何院士出面或提出批判或提出解决之道。反而是那些電視名嘴、資深媒體人、和打著紅橙藍綠灯光的政治人物各說各話,熱閙有餘却無助於社會問題的解决與國家决策品質的提昇。甚至在中研院自身的大事上院士們也只不過作了個改造中研院的大會建議,且留待未來分曉,而未能在根本問題上一舉確認學術必須超然於權勢與產業利益之上,進而讓中研院能與產業利益徹底的脫勾而回歸到一個學術的、自由的、和乾淨的中研院。這不僅讓人覺得五四以來知識份子對社會不公不義的批判精神那去了,其對獨立自主與自由開放學風的道德堅持又那去了?

作為知識份子表率的中研院院士,其院士名位或許只是加在其長長履歷表上的另一個頭銜,但它更應該的是代表其願意承担起一份沈重的社會責任與自我期許。院士這名位倒底是榮譽職與否,或許最終將取决於院士本身的作為與堅持上。能够「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本就是知識份子的道德底限。我們或許不能強求每個知識份子都能有所為,但「有所不為」却一定是必要的。院士正如所有人一樣都有著沈默的權利,但却不能沒有對是非善惡與不公不義之事沈默的道德良心。中研院少的不是人才,少的是知識份子對良知與社會責任的堅持,少的是大聲疾呼振聾發聵敢為人先的勇氣。如果象牙塔內已無人才,何不禮失求諸野的在社會各階層或專業領域中尋找人才?人文領域中高希均、殷允芃、李安、以至龍應台何嘗不能延攬,而蔣勳、林懷民、和陳若曦又何嘗不能勝任?如果說沒博士學位便不能當院士那麼錢穆、蔣復璁、陳寅恪、董作賓、李亦園、胡佛等豈不都要成為遺珠之憾?

20160707-中研院院士會議會後記者會.院長廖俊智握手致賀新科院士.(陳明仁攝)
20160707-中研院院士會議會後記者會.院長廖俊智握手致賀新科院士.(陳明仁攝)

無論是嚴謹的學術研究或只是忝為作個知識份子的基本責任,一個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必然也是絕對需要的。因為它是推動知識演進的動力,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道德防綫。正因有如此的批判精神所以才會有保障學術自由的需要與重要性,這也是中研院早期歷任院長捍衞學術自由的精神與原因所在。但當有院士說開這次會是浪費納稅人錢的時候,却沒有人去試著了解或發掘其背後的原因。當院士會議開完了只有廖院長「人才斷層是挑戰」的一句話,跟著就只是介紹與報導新院士的背景但却沒有任何議題的討論、爭議、與結論的報導?難道四天的會沒有任何院士提出對國家社會經濟人文科學以至產業發展上的質疑與批判?是沒有還是不好說甚至是說不得?當全國最高學術機關的中研院逐步走上一言堂甚至無言堂的時候,當院士們只能行禮如儀而不能放言高論批判不公不義和提出不同解决之道的時候,那也正是學術自由最危險可怕的時候。

或許我們的斷層不是人才,或許真正斷層的是我們喪失作為一個知識份子該有的自我批判的精神與自我反省的勇氣。如何還給中研院一個有批判精神與有担當的中研院才是廖院長真正的挑戰,不知廖院長以為然否?走筆至此,不禁要好奇的問一句:「知識份子那去了」?

*作者服務於科技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