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台灣房市面臨罕見的多重壓力:民眾信心下滑、買氣急凍、建商觀望、案場停擺,甚至浮現「爛尾樓」蔓延的警訊。政府政策長期重需求、輕供給,又受限選舉考量,導致對房市病灶誤判,採用錯誤處方,既壓不下房價,也壓垮了開發能量。若無立即調整政策路徑,未來的房市將從「冷」轉為「凍結」,產生社會與金融層面雙重風險。
一、真正壓抑房價的不是打炒房,而是「規模化供給」
政府過去試圖透過加稅、限貸等方式「打炒房」壓抑價格,但卻未解決老屋過多、新屋不足、施工成本高企的根本問題。事實上,房價居高不下的主因之一,就是都市土地開發與住宅供給無法「規模化」運作:零碎街廓、社區難整合 → 使建築規模過小,單位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平台統整 → 每案皆從零開始,增加行政成本與時間成本。
缺乏標準化施工與大量採購 → 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無法壓低建材與工料價格
而一旦都更、危老與新案推動能規模化,便可透過工地集中、工法模組化、材料量化採購、設計標準化、金融資源專案化等手段,大幅降低開發與施工成本,進而真正讓房價有下修空間。
二、金融限制與行政低效,讓市場失去規模化的動能
目前建商遭遇的最大瓶頸,是來自於政府層層管控與信貸緊縮:
央行對建商貸款設「信貸集中度上限」導致資金斷鏈,無法啟動大規模整合案。
多數都更案因無法先取得融資,只能等待地主100%整合或政府審議通過,嚴重壓抑初期推動動能。
行政程序(如建照、使照、容積審議)過長,使建商與地主失去耐心與信心。「限制規模化」與「打擊大型專案」,直接讓許多潛在具效率的整合案胎死腹中,封殺了房價下降之路。
三、爛尾樓蔓延是市場機制破裂的警訊
近期市場浮現多起「爛尾樓」事件,從未完成交屋到停工解約,其成因多與以下因素有關:
.預售銷售不佳 → 金流不足
.營建成本飆升 → 無利可圖
.無法取得銀行貸款 → 停工斷鏈
這些現象反映的不只是個案風險,而是整個房市資金流、行政效率與信心體系的崩潰。若不藉由制度性改革重啟信心與規模化能量,未來恐將看到更多社區殘破、建商倒閉、買方無家可歸的情形。
四、政策建議:以「規模化」、「金融鬆綁」、「程序簡化」三箭齊發
1. 鬆綁金融限制,支持規模開發
放寬都更、危老、社會住宅開發案的信貸集中度限制。
建立「信貸白名單」,讓符合條件的規模案優先獲得金融支持。
政府可成立開發保證機制,保障初期整合期間的融資安全。
2. 建構規模化都更平台
由民間主導、政府授權,建立「都更協力平台」,整合資訊、住戶意向與建商資源。
建立模組化設計與施工標準,提高個案效率與品質。
擴大統一採購、標準化建材規格,創造議價空間,降低建築單價。
3. 行政流程數位化與時限化
都更案審查應納入數位審議平台,公開流程與進度。
設立行政審議完成時限(例如6個月內完成評定)。
對已達一定同意比例或具社會迫切性的案子,給予審查優先權、並縮減、簡化、或審外審查行政文件(如都更同意書)。
胡偉良觀點:解決供給結構與成本問題,才是真正的「房價對策」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台灣房市不能只靠政策喊話,更不能只靠打壓投資與抑制需求。在高屋齡、高成本、低信心的三重壓力下,唯有大幅提升供給的規模、效率與品質,才能穩定房價,滿足剛性需求,避免房市逐漸走向失控邊緣。
政府若真心想穩住房市、穩住社會、穩住選票,現在正是重設政策方針、回歸理性治理的最好時機。從支持規模化做起,才能真正實現「讓民眾買得起、住得好」的承諾。
文/胡偉良
責任編輯/林俐 (相關報導: 台灣房價為何數十年來居高不下?胡偉良曝背後5大關鍵原因: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