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發堂停止收容,精神病患該怎麼辦?他舉德國為例,指出台灣社會一直逃避的問題

2018-01-08 11:35

? 人氣

精神科病患的復健往往遙遙無期,台灣一向沒有足夠的安置及復健機構,病患經常成了家庭最大的痛。最近龍發堂因疫情感染,被高雄市衛生局公告為疫情流行地點,必須進行「只出不進」管制。近半世紀以來,台灣主管機關坐視龍發堂的存在,是不能避談的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人1986年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曾和學長去過龍發堂參訪。他們不人道的處置與管理,當然是台灣精神醫療不應存在的尷尬,但是它卻徹底解決了家屬對病患的終身安置問題,部分反應了政府的無能。

記得1990年本人在當時的台北市立療養院服務,有一名曾在病發時殺了自己的幼子的病患,雖經過長久的治療,仍必須持續往返於醫院。每當一出院,患者就干擾家屬工作,跟蹤他太太,懷疑太太出軌。他的太太數十年來,身負庭經濟重擔,無處安置他。病患出院當天,他太太即請了計程車在醫院外等,要直接將病患從台北載他去高雄的龍發堂安置。把才剛在台灣最好的醫療中心治好出院的病患,直接送往非正規醫療的終身安置「不法」處所,聽來十分荒謬可笑,卻是家屬無奈的選擇。

龍發堂收容精神病患,存在近半世紀的歷史,自有它的必要。四十多年來國家無視家屬與人道需求,仍然未設立足夠的安置機構,安置重擔完全落在家屬身上,實為不公,所引爆的人倫悲劇與暴力案例更是時有所聞。

借鏡德國:法定照護人及專業照護人制度

德國對精神病院的安置,除了機構外,也交由協助精神病患復健的協會來做,並由法定及專業照護人參與分擔家屬的法律責任及復健治療,病患即使無工作能力,也多不與家屬共住。政府以月付補助的方式,鼓勵病患與非二等親內家屬關係的人共住,或與熟悉病患的友人、病友共住,如果共住者帶病患渡假,也有額外的渡假津貼可領。這樣可鼓勵全民協助病患,而不是隔絕病患

德國設有法定照護人及專業照護人,作為協助處理法定事務及協助醫療復健的角色,兩者合作協助患者回復日常生活。社工及專業人員全面評估精神病患的復健,是病患回歸社會的主要關鍵

首先病患在醫院治療時,就有社工評估病患的社會需求。一個病患是否需要有法定照護人,是由法官到府或到機構來判定。德國法官除了在法院判案,也到居家或精神病房以及養護院所來判定病患的需求,保障病患的權益。如果病患精神狀態不能處理自己的財務及自理生活,將由法官判定不同等級的法定照護,而且每年法官都會來更新,重新評估精神病患的精神狀況。

法定照護可分財務的支配使用及生活居處的決定等類別。需要法定照護病患的法定照護人,可以由朋友或家人自願義務擔任,也可以由法院給付補助津貼,讓法院指定專業人士,擔任患者的法定照護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