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台共領導人之一蘇新撰寫的《憤怒的台灣》新版問世,出版方結合台灣建省140年、馬關割台130年、台灣光復80周年等歷史紀念,將新書發表會安排為「馬關割台與霧峰林家的抉擇」座談會。人間出版社發行人、作家藍博洲在會上闡述新版意義,在於當前台灣社會長期受制於單一化、去脈絡的歷史敘事,將台灣百年來的抗日反殖歷史,扭曲為認賊作父的政治工具;《憤怒的台灣》突顯了過去歷史從來不是切割中國、孤立台灣,反而體現了兩岸民眾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事實。
霧峰林家與佳冬蕭家見證台灣抗日,反殖歷史未曾切割中國
由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籌備會策劃,人間出版社與辜金良文化基金會主辦,台灣民眾文化工作室承辦的「馬關割台與霧峰林家的抉擇」座談會暨《憤怒的台灣》新書發表會,12日下午於桃園人間出版社舉行。霧峰林家第9代、林朝棟嫡曾孫林光輝主講,其從家族真實經歷出發,分享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台灣被迫割讓、日本即將佔領之際,霧峰林家如何在民族與家族命運間做出全局考慮的抉擇,毅然支持既有的棟軍部屬投入台灣抗日行動。
林光輝以霧峰林家的重要家族記憶,重建台灣人在殖民壓迫困境下的反抗歷程,也藉此提醒今日社會,歷史不容遺忘、曲解或消費。此外,抗日家族佳冬蕭家後人、著名法醫蕭開平與談時,分享南部客家與家族的反佔領鬥爭的歷史,以及個人對台灣的民族認同與當代處境的觀察,呼應霧峰林家家族記憶。

藍博洲從多年研究台灣史、白色恐怖與現實運動的視角,剖析霧峰林家與佳冬蕭家在歷史轉折中的選擇與抗爭的意義。他強調,我們必須認識真正的台灣歷史,才能正確理解當前社會的困境所來。過去被殖民的歷史與割台屈辱而前仆後繼的抗爭,從來不是切割中國、孤立台灣的狹隘台獨史觀,恰恰告訴我們兩岸民眾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事實,更且提醒我們必須維護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關係,進而共創兩岸民眾共好共榮的未來。
藍博洲指出,當前台灣社會長期受制於單一化、去脈絡的歷史敘事,台獨意識形態常將複雜歷史片面化、情緒化處理,甚至將台灣百年來的抗日、反殖歷史,扭曲為認賊作父的政治工具。他認為對待悲情的歷史,不應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而片面扭曲,而是要正視歷史形成的矛盾衝突,從歷史真相裡找到未來的共好出路。
二二八事件第一手史料,《憤怒的台灣》紀錄台灣命運轉折
針對重新出版《憤怒的台灣》一書,藍博洲介紹該書係從荷據以前直至1949年間、紀錄台灣命運轉折的歷史著作。藍博洲表示,書中呈現台灣近代史中長期被扭曲或忽略的重要史實,提醒我們至今仍面對許多未曾真正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新版特別收錄蘇新遺作〈談台灣解放問題〉,以及陳映真、林書揚等人的閱讀感懷,為當代台灣提供重要歷史參照與前行方向。

《憤怒的台灣》作者蘇新,台南佳里人。日據就讀台南師範時參加台灣文化協會,並領導反日學運而遭退學處份。1927年留學東京時,主編新文協機關刊物《台灣大眾時報》,在林木順領導下組織「馬克思主義小組」,籌備「台灣共產黨」建黨工作,並返台從事工運,為日據時期舊台共的領導人之一。
台灣光復後,蘇新主編《政經報》、《人民導報》、《台灣評論》、《台灣文化》、《自由報》與《中外日報》等報刊,為台灣文化界旗幟性人物。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被通緝而逃往上海,轉香港,主編《新台灣》叢刊,參與籌創台灣民主自治同盟。1981年病逝北京。
《憤怒的台灣》為蘇新在港期間主編「新台灣」叢刊之一,作者以莊嘉農之名出版,乃有關二二八事件的第一手史料,但長年在台灣被列為敏感禁書。1992年蘇新之女蘇慶黎授權藍博洲特約主編的時報文化「台灣民眾史」系列出版,終於向大眾揭曉莊嘉農即為蘇新。
33年後,蘇新之子蘇宏授權人間出版社重新出版絕版多年的《憤怒的台灣》。同時收錄了曾健民醫師生前從1949年2月16日出版的《光明報》第2卷第12期挖掘出來的蘇新遺作〈談台灣解放問題〉,以及林書揚與陳映真先生閱讀後的感懷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