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小幼兒園服務及演講超過二十年的我,很清楚這些年台灣孩子們的變化,更明白教學現場的改變與困境,前幾天看見雄中校長分享脆上面一位高中老師的發文,哇!終於有人說出來了,請大家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稍微理解教學現場的辛酸!
我是一位46歲的高中老師,我累壞了,而我終於承認了一個大家不願說出口的事實——學生的行為比以往更失控。
教學現場的警訊:學生比以前更失控了?
不是因為老師太弱,也不是學校失敗,而是整個社會變了,但沒有人替我們做好準備。下面是7個殘酷的現實:
1. 家長的陪伴,比以往更少
雙薪家庭,或獨自撐起一切的單親家長,工時越來越長,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只能靠著螢幕「自我成長」,而筋疲力竭的父母則在勉強撐住生活。老師呢?我們被期待補上這些缺口。
2. COVID不是中斷,而是重新設定
疫情期間,孩子們聽到的是:上學沒那麼重要。在家穿睡衣就能工作。社交是可有可無的。現在,這些想法被帶進了課堂,我們正在承受後果。
3. 速食文化讓孩子失去耐心
現在的孩子習慣了「一鍵解決」的世界:一點就買、一滑就看、一按就完成。當學習需要努力時,他們就放棄、發脾氣,甚至怪老師。
4. 教養他們的不是大人,而是科技
TikTok 教會他們只專注短短幾秒鐘。YouTube塑造他們的觀點。Dcard影響他們的價值觀。過去,父母和老師是孩子最重要的引導者,現在?我們只是背景噪音。
5. 他們難以接受規則,因為沒有人對他們說「不」
社群媒體給他們想看的內容,但現實生活中,沒有「靜音」「封鎖」或「跳過」不喜歡的對話。當面對挫折時,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
6. 什麼都是「理由」,沒有人負責任
交不出作業? 焦慮。坐不住? ADHD。對人沒禮貌? 創傷。心理健康確實重要,但過度使用這些標籤,讓責任感消失殆盡。
7. 老師成了「全能打雜」
我們不只是老師,還要當:諮商師、心理學家、父母角色、情緒支援系統,但現實是,學校更重視考試成績,而不是孩子真正學到了什麼。
台灣家長該正視的責任:別當孩子的「好人」
那麼,現在該怎麼辦?這是所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該思考的問題。
身為家長的我們,請別忘了:教養小孩是我們的責任,管教小孩是我們的義務;別怕孩子生氣,別只想著當好人,如果我們願意先改變,親子關係一定會有變化!
補充說明:雖然原po是國外老師,和台灣情況不完全相同,但仍可讓我們思考台灣教學現場的困境,並鼓勵台灣各世代老師發表意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