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局勢快速變動的時代,台灣該往哪裡走,是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賴清德總統提出的「脫中入北」政策,主張遠離中國、親近美國,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安全與國際連結,但回過頭來問自己:這真的是對台灣最好的選擇嗎?當我們冷靜思考台灣的經濟結構、產業現實與人民生活,會發現這樣的政策可能帶來的,不是保障,而是更多的不確定與風險。
一、中國仍是台灣無法忽視的經濟命脈
根據2024年的出口數據,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970億美元,占整體的20.42%,加上與中國高度聯動的香港市場536億美元,占11.29%,兩者合計高達31.71%。換句話說,三分之一左右的出口和中國大陸有關。這不只是數字,而是真真切切影響著台灣數百萬勞工、企業、家庭的生計。我們可以有政治立場,但不能忘記,背後是無數台灣人民努力打拼的成果。倘若台灣選擇切斷與中國大單的經濟聯繫,這不只是政黨的政策轉向,更可能是許多中小企業失去訂單、工廠減產、員工被裁員、家庭收入驟減的開始。面對這樣的代價,台灣準備好了嗎?
二、即使政治緊張,經貿交流仍持續
過去這幾年,兩岸關係確實有起伏,但中國大陸並沒有因此中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這代表,即使我們口頭上說對方是「敵對勢力」,實際上雙邊的經濟交流還是有一定默契與理性存在。反而是美國,常常在政治或選舉需要時就調整政策,甚至課徵高額關稅,讓我們措手不及。如果有一天,中國真的像美國那樣對台灣全面加稅,台灣還能承受得住嗎?我們的農產品、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將被迫轉往其他市場,而那條路,並不容易走。
三、美國不是唯一選項,更不是穩定的靠山
我們都希望台灣被更多民主國家支持,但不能天真地以為,只要靠向美國,就能保證安全與繁榮。美國政局動盪,總統大選結果變化多端,一個總統換人,政策可能大轉彎。今天你說「脫中入北」,明天若川普上台說「美國優先、撤回支持」,那台灣怎麼辦?再說到投資,美國的土地、人工、能源成本都高得嚇人。台積電赴美設廠的經驗早已證明:不但進度延宕,還面臨嚴重的人才與成本挑戰。如果中小企業也被鼓勵跟著「入北」,那將是另一波更大的經濟壓力。
四、政治不是不重要,但經濟要務實
我們當然要重視國家安全、民主價值,但政策不能只是表態,更應該接地氣。台灣是個依賴外貿的經濟體,不能將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與中國大陸保持基本貿易合作,不等於向對岸低頭,而是一種務實、穩健的選擇。很多國家,包括歐洲、日本,都是在「政冷經熱」的情況下與中國大陸互動,我們為何不能?台灣應該走自己的路,既守住民主,也保護經濟。不是對抗誰,而是善用各方資源、鞏固自身實力。這才是讓人民安心、讓產業成長、讓台灣穩健走遠的做法。
結語:穩健比聲量重要,民生比口號更關鍵
「脫中入北」聽起來是堂堂正正的戰略,但實際操作下去,可能讓無數企業陷入困境、讓基層家庭承受失業與經濟壓力。政策要有高度,但更要有溫度。不是所有人都能跟著台積電去美國,也不是所有產業都能轉型到高科技。我們不能忘了,那些在大陸做生意的台商、靠出口維生的中小企業、和每一個在工廠、店面默默努力的台灣人。
真正的領導,不是喊口號,而是找到一條能夠兼顧安全與經濟、讓人民安穩過日子的路。台灣不能只選擇政治的立場,也要選擇經濟的方向。不是放棄誰,而是用智慧,選擇與所有市場共存共榮,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為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國政基金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