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司金融監理的央行總是三不五時要求金融業者要有「風險意識」,現在,應該是央行自我履行、重拾風險意識的時候了:降低美債持有比率。
因為美國川普的對等關稅引發全球大亂,台灣被課32%對等關稅也引發國內震撼,雖然最後一刻大部份國家的對等關稅都「暫緩90天」,但接著就是各國要排隊等著跟美國談判、提出老大哥滿意的條件、或是如川普自己說的「討好他」(kiss my ass)以尋求減免對等關稅。
而由先前美國官員釋出的訊息來看,對美進口商品關稅的高低「不是重點」。第一個表態要給美國商品零關稅的越南,就被美國貿易官員、白宮高級顧問納瓦羅明確表示表示這「遠遠不夠」,並強調問題的核心在於傾銷和出口補貼等「非關稅欺騙」。當然,還有牽涉到包括貨幣、匯率等問題,至於增加對美採購,在所有去談判的國家都會「增加對美採購」的情況下,這只能算是必要的「基本款」了。
而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海湖莊園協議」。這個協議是源於一份金融報告,只是執筆者米蘭現在已貴為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而受到矚目,這份報告的核心理念,是希望藉由外交與經濟手段,仿效廣場協議,讓其他國家推高本國貨幣、美元貶值,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重振製造業、降低貿易與預算赤字,關稅就是施壓手段。
美國有此意圖也罷,真正恐怖甚至讓人驚駭的是要使用的方式包括:讓合作國家將短期美國國債換成百年期債券。而所謂的百年期國債是:不支付利息,而是在50或100年後到期時,以增值的方式償還。
坦白說,這種「換債」其實已經是「實質倒債」,就是賴帳不還了。一來沒利息,這是那門子的債券是讓人不懂了;二來雖然說100年到期後以增值方式償還,但問金融市場就知道,有誰對美國承諾100年後的還債有絲毫的信心與興趣?
三來考慮到通膨因素,100年後即使要增值償還,實際價值已所剩無幾。最後則是這種債券的流動性就是零,不能更多了。原本美國國債市場是規模大流動性又好的市場,但這種不付息的100年國債,除了被迫「換債」而持有者外,不會有任何人有興趣購入,因此流動性就是零。
而台灣的央行,手上卻抓滿了美國國債。日前央行副總裁朱美麗帶在立委詢問時表示,中央銀行外匯存底有92%去買美國公債;數日後總裁楊金龍修正此數字說:正確的比重應是「8成以上」,至於確切數字因為匯率一直變動也會讓比例改變,而且他認為,到目前為止,持有8成以上的美債是「理想的」。
但在有海湖莊園協議的陰影下,台灣高達578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竟有超過4620億美元、即8成以上放在美債,就顯得風險高、「恐怖指數」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