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對台軍演更加頻繁,去年不僅有「聯合利劍-2024A、B」,還執行40次「聯合戰備警巡」,今年2至3月又密集實施8次同類演訓,4月初又連續兩天進行「海峽雷霆-2025A」。共軍「演訓常態化」,加深台海緊張局勢,也重新擾動日本南西防線的政治羅盤。
《風傳媒》獨家專訪到自日本航空自衛隊「三星空將」(相當於中將)退役、現任日本安全保障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小野田治(以下稱小野田),他針對區域局勢、日中關係、日台關係的相關提問給出詳盡解析。
提問一:中共頻繁在台灣周邊的軍演是否已構成「準有事」態勢?自衛隊是否需強化應變準則?
小野田指出,中國在台灣周邊軍事活動的頻率與強度確實明顯升高,這對日本已是一項中長期風險,會特別關注這些演訓是否會擴展到日本南西諸島周邊,特別是與那國島、宮古島這些距離台灣極近的地點。就目前而言,尚未構成「準有事」,但日本政府內部早已視此為常態化的區域壓力,並已提升偵察與警戒級別,相關單位的即應能力也已重新檢討與加強。
小野田強調,日本在安保法制上對「準有事」的定義非常嚴謹,不會輕易啟用法律機制,但在實務上,自衛隊的運作已處於高強度的情報監控階段。對第一島鏈的戰略部署已有明確進程,例如在與那國島部署地對空雷達、在沖繩強化陸自快速反應部隊,都是為了應對中國軍事活動的變化。
雖然日本政府未公開承認目前情勢為「準有事」,但行政與軍事系統實際上已進入預備機制狀態,特別是在美日情報共享與監偵方面。

提問二:若兩岸衝突升高,日本是否將實際出動自衛隊?法律與政治現實如何互動?
小野田指出,這完全取決於是否能被認定為「存立危機事態」。根據2015年修法後的《安保相關法案》,當日本的生存受到威脅、或密切關係國家(如美國)遭遇攻擊而間接威脅日本安全時,內閣才能經國會報告後動員自衛隊。也就是說,即使台灣爆發衝突,日本若沒有受到直接攻擊或切身威脅,政府也無法簡單派兵支援。這是法律框架的限制。
小野田進一步解析,「存立危機事態」的認定其實是政治性的,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戰略與輿論的綜合判斷。日本政府通常會衡量三個因素:衝突是否波及日本本土或經濟生命線(如能源進口航道)、美國的態度與請求、以及國內輿論與國會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日本學界與防衛界密集進行「台灣有事」模擬推演,不僅限於防衛省內部,還包括超黨派的議員與智庫,顯示這個議題已從學術模擬轉為現實考量。

提問三:日本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內閣強化日美同盟之際,如何看待國會跨黨派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預定4月底訪中釋出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