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關稅人」的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在全球掀起對外關稅戰,首波揚言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貨物加徵25%關稅,以及對中國徵收10%關稅的言行已經引發全球經濟震盪。
隨後,川普再將目標鎖定台灣,鎖定全球當下最重要的的戰略物資,也就是半導體晶片(Chip)。指出台灣在美國的晶片市場中佔有98%的份額,因此放話稱將對台灣半導體廠徵收最高可達100%的關稅,期望藉此促使其遷至美國,將晶片製造變為「美國製造」。
川普對台灣半導體廠徵稅的言論,立即在台灣政壇及商業界引發震盪,台股在蛇年首日開盤便大幅下跌,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同樣應聲下滑,之後回穩。
然而,美國用關稅戰瞄準台灣經濟命脈半導體產業,(特別是全球晶片代工龍頭廠商台積電(TSMC)來自台灣)已經引發全球關注。川普的關稅戰在針對半導體晶片能奏效嗎?台灣廠商如何回應呢?
據此,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科技民族主義》(Techno-Nationalism)作者艾力克斯·卡普里(Alex Capri)向BBC中文表示,他預計「川普2.0」可能不僅會對台灣生產的晶片徵收更高關稅,甚至連台積電向中國銷售的中階晶片(也就七奈米晶片)都有可能遭遇技術禁售令。
他說:「說到底,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團隊將大力推動台積電將更多製造業轉移到美國。」
位於台北的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思敏也認為,美國製造業回流是川普的目標:「我認為他是說真的。而且,還有很多可用的手段,讓廠商無法逃避。」
錢思敏告訴BBC中文稱,無論如何,台灣公司必須思考並評估,在美國高額關稅的壓力下,究竟是透過各種方式(例如轉移至其他國家組裝)來規避稅率?還是持續轉移到低關稅的生產據點以降低成本?又或者台灣廠商需直接在美國設廠,運用自動化、智慧化設備來最大化降低人力成本?
錢博士強調,美國原本期待藉由關稅壓力使台廠赴美設廠,但此一目的是否可以在短期內達到還是個問號,因為設廠畢竟需要時間。
川普砲轟拜登晶片法,他說了什麼?
川普是在1月27日於共和黨在邁阿密舉行的會議上表示,半導體晶片製造業「離開了美國,跑去台灣。」
面對美國科技巨頭高度依賴台灣的晶片代工,川普希望改變這一局面,計劃提高電腦晶片、半導體、鋼鐵和藥物等產品的進口關稅,促使這些產品回到美國生產。
因此,川普特別提到台灣,認為有98%的晶片生意都流向了台灣,並抨擊拜登施行的晶片法案補貼台灣及外國半導體廠商來美國的做法,「我們希望這些產業回來,我們不想像拜登那樣補助他們數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