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的駐中記者莎賓娜・古斯貝特(Sabine Gusbeth)12日發表評論表示,歐洲企業過去幾年被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所蒙蔽,對自身在中國受到不公待遇視而不見。隨著中國經濟日漸疲軟,歐洲的企業領袖是時候摘下玫瑰色的眼鏡、認真討論公平競爭了。
古斯貝特指出,歐洲企業的高管接受中國強迫進行的技術轉移、以及對本地生產的強制要求,同時傲慢地認為自己在技術上「永遠領先中國一步」。但事實證明,中國的競爭對手藉由這種不公平的作法不僅能在國內市場與外國企業競爭,如今更日益在歐洲市場與其抗衡。
由於中國業務的利潤正在不斷萎縮,中國經濟的繁榮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這使得柏林和布魯塞爾要求建立更加公平競爭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歐洲商會最近提出了一千多項建議,旨在改善歐洲企業在中國的營商條件,內容包括批評中國商業環境高度政治化、政府過度關注國家安全和經濟自主、國內消費疲軟、產能過剩日益嚴重,以及在市場准入和監管方面長期處於劣勢。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艾薩克倫德(Jens Eskelund)警告,對某些公司來說,「在中國投資的風險已經大於回報」。然而,布魯塞爾也不應低估其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的力量。隨著美國越來越封閉其市場,中國對歐洲市場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中國國內消費疲弱的情況下,這一點更加明顯。儘管國內需求不振,中國政府卻依然堅持擴大生產、出口過剩產能。
古斯貝特認為,現在是時候與北京就中國和歐洲的公平競爭條件進行認真談判了。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徵收關稅是不夠的,歐盟需要制定一個全面的計劃,明確哪些戰略性行業需要受到保護,以及如何進行保護。只有這樣,歐盟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另一方面,歐洲人也可以向中國學習,例如將市場准入與當地生產要求相掛鉤,她認為這會是中國能夠理解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