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公民與專業邂逅─從深澳電廠看環境治理中的資訊不對稱

2018-07-27 05:40

? 人氣

行政官員應避免將知識傳播視為政令宣導,建立一個讓民眾可以相信政府及免於恐懼的傳播管道。圖為行政院長賴清德視察林口發電廠(資料照,取自行政院)

行政官員應避免將知識傳播視為政令宣導,建立一個讓民眾可以相信政府及免於恐懼的傳播管道。圖為行政院長賴清德視察林口發電廠(資料照,取自行政院)

臺灣公共政策不透明的積習在環保議題上顯得特別明顯,時逢新北市政府針對深澳電廠一案提出行政訴願,倒是有幾點觀點可以作為訂定政策的反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深澳電廠興重啟與否除了有環評上的爭議之外,鮮少有行政官僚針對當地居民真實的需求與聲音做全盤系統性的檢視。台灣區域發展除了有均衡不全的現象之外,環境治理的爭議之地也常因地處邊陲而成為公共政策上「嫌惡設施」的考量地。城市文明難以到達的地方,往往是政策上的弱勢者。深澳電廠重啟訴求,各方皆有各自的立場與論述,但鮮少有人針對政策中的「資訊不對稱」與「專業不對稱」問題提出論辯思考。一個沒有納入公民聲音的政策易使專業朝向集中化與自閉化。這是公共政策上在思考如何納入常民聲音時的民主考量點之一。深澳電廠的支微細節有太多牽涉專業的議題,「超超臨界」的專業語言變成「乾淨的煤」這其中具有高度的專業科學,要突破知識困境,顯然不能做得如此粗糙。

行政官僚在運作如何讓常民參與政策,在政策宣導期間,若僅只是透過舉辦說明會的方式,或者包遊覽車帶領居民參觀火力發電廠,以為做出這樣表面型式的參與就是「公民參與」,那政策豈不是變得廉價?資訊不對稱與專業不對稱本身有一個重要的差異,資訊不對稱可由公開資訊獲得解決,民眾在獲取資訊前後可針對資訊的吸收與應用產生偏好或使決策改變;但專業不對稱是指,即便是把所有資訊攤在民眾面前,也不會產生偏好或讓決策改變,因為民眾缺乏解讀資訊的知識,單純公布資訊並不能解決問題。

林口火力發電廠,20180111-工業區,環科園區,工廠,廠家。(陳明仁攝)
民眾缺乏解讀資訊的知識,單純公布資訊並不能解決問題。圖為林口火力發電廠(資料照,陳明仁攝)

今年五月實地走訪深澳漁港,與當地居民閒聊時,觸及是否重啟電廠一事,當地的居民回應:

「我都活到這把年紀了,政府政策要怎麼走我也不能說什麼,一切就看政府怎麼說了,但若真的要問我的意見,我是不希望重啟電廠的,過去深澳有電廠時,我們長期聞到很臭的空氣,自己家裡的地板上也都有黑色的懸浮粒子,我到現在還記得,先生只要捕魚開船回來,遠遠的就看見深澳天空的那片霧霾」。

再問及對於電廠如何運作有何看法?居民回應:

去年底台電曾經準備好遊覽車,載我們里民到林口火力發電廠參觀,去到了現場,看了很多設備、儀器跟機器,他們也講了很多,但是他們講的那些,我們根本就聽不懂也看不懂。他們一直告訴我們,之後要蓋的電廠不會有任何問題。我們這邊的居民,有兩派聲音,贊成跟反對的都有,我自己是不贊成,但我不贊成也不能怎樣,只能看政府政策怎麼走,我們年紀大了,只能這樣想。

有學者曾以龐大的巨靈(Leviathan)形容公共政策的事務,因為龐大更需要分殊化與專業化,因此不得不一些行政程序或控制系統以平衡民眾在討論該議題時應具有的監督專業知能,以環保議題或深澳電廠為例,這種具有高度專業化知能的資訊,有時即便攤在民眾面前,也很難讓民眾理解,畢竟這裡有「資訊不對稱」及「專業不對稱」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不同面向的,「資訊不對稱」可透過某些資訊公開而獲得解決,民眾可在取得資訊後,因本身對資訊的吸收後做出某種偏好的決策或是改變其決策,但是「專業不對稱」問題,是即便把所有資訊攤在民眾面前也不會產生偏好或決策的改變,因為民眾缺乏解讀資訊的知識。單純的帶民眾參觀林口火力發電廠,告知重啟深澳電廠後也不會有問題,攤在民眾眼前的各種儀器設備,這樣的資訊公開並不能解答居民的疑慮,也不是一種正常的公民參與型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