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2億人口,可能僅會留下60多塊骨頭化石—要怎麼做,人死後才會變成化石?

2021-11-17 14:1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每一塊化石都是一個小小的奇蹟。正如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在他的著作《萬物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中提道,據估計,十億塊骨頭只有一塊能變成化石。據此計算,如今美國的3.2億左右的人口僅能留下60多塊骨頭化石—只比一副人類骨架的四分之一稍多一些。

但是這只是變成化石的概率。如果假定這些骨骼化石分佈在美國980萬平方公里的任何地方,那麼未來尋找到它們的概率幾乎為零。

成為化石的可能性太小了,以至於科學家估計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所有生物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變成了化石。其中被發掘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這方面,人類有幾個優勢:我們擁有堅硬的骨骼,並且體型相對較大。所以,我們變成化石的機會比水母和蟲子的概率大得多,而且你還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增加(人骨成為化石)成功的概率。

埋藏學(Taphonomy,又稱化石形成學)是一門研究埋葬、腐化和防腐的學問——在生物死亡以後,要經歷這整個過程才會最終變成化石。為解答生物如何變成化石的問題,BBC Future請教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幾位埋藏學家。

1.盡快入土

「實際上,問題主要是在死亡以後將屍體保存在良好的條件下—時間要足夠長,這樣可以埋到沉積物下面,然後在地下深處經歷物理和化學變化,最後變成化石,」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埋藏學家、館藏助理蘇·比德莫爾(Sue Beardmore)說。

「想要留存數百萬年,就必須堅持數小時、數天、幾個季度、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不腐壞,」芝加哥大學教授蘇珊·基德韋爾(Susan Kidwell)補充道,「也就是說,人必須經歷從化石活躍區間至長期埋藏區間的最初過渡階段,在長期埋藏區間,屍體就不太可能被發掘了。」

形成化石中途失敗的原因數不勝數。很多發生在地下20至50公分、土壤層或者海床表面。例如,遺體不可以被食腐動物吃掉、弄散,也不能長時間經受風吹日曬,還不能被穴居動物挖洞或到處移動。

在快速掩埋這方面,有時候自然災害會幫上忙——比如洪災會傾瀉大量的沉積物,火山噴發時泥土和灰塵會掩埋生物。「有一個理論認為,恐龍骨床的形成過程是從乾旱開始,它導致恐龍死亡。接著,洪災帶來的沉積物把恐龍掩埋起來,」比德莫爾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