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中國兩會大戲是為習近平登基暖場

中國「兩會」在北京登場,這次會議最重要目的是為習近平連任總書記、國家主席佈局。(AP)

中國年度政治大戲人大、政協兩會於三月四日登場。今年兩會最重要意義在於:為明年習皇登基做好鋪路工作。

人大、政協雖被譏為橡皮圖章,但中國一些重要政策方向會藉兩向世人宣告,尤其是由總理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受關注。今年兩會最受注目的是:年度經濟建設目標、第14個5年規畫(「十四五」,2021~2025)和2035年遠景目標,以及香港選舉制度改變。

要總體理解包括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提出《政府工作報告》、香港政制以及其他重要的政策宣示或立法,不能只看今年,必須把明年下半年將舉行的中共二十大納入雷達中──這個五年一度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將決定屆時六十九歲的習近平能否再擔任一任黨的總書紀,以及接著在後年春天舉行的第十四屆人大,再度被選為國家主席。

習大登基前經濟成長率不能太難看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點出,中國今年的經濟目的與主要政策包括:經濟成長率6%,財政赤字率3.2%,通膨率3%,失業率控制在5.5%;此外,地方政府債券3.65兆人民幣用在擴大基建的「有效投資」;為中小企業減稅、降低融資成本。整體而言,就是繼續維持一個寬鬆的經濟環境。

原本傳出今年中國不會再設定GDP成長率,但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是設了6%這個目標,這個數字和2019年相差不大,當年在美國提高關稅加上中國國內需求疲軟下,GDP成長率降到30年來低點。既然要迎接習大登基,今年成長率總不能低於30年低點(去年因疫情成長率2.3%不算)吧?

今年預估財政赤字雖略低於去年─—疫情抒困振興調高到3.8%—─的水準,但仍高於前年的2.9%。不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投資的幫助有多大?

去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例如設備、土地、建物等)出現負成長(2019年55兆1478億人民幣,2020 是51兆8907億),不過,去年中國整體信貸(即社會融資)出現14%的高速成長,遠高於前幾年9%的平均值。這代表著民間借了錢卻沒有用在長期性的投資上,也許只是短期套利──就像台商「鮭魚返鄉」享受租稅優惠,卻把錢投到股市炒短線。

20210305-中國總理李克強。(取自央視影片)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揭示今年會是提供一個寬鬆的經濟環境。(取自央視影片)

為保駕護航維持寬鬆經濟環境

民間不願意實質投資,就得靠政府投資帶動復甦──這是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體現。另一方面,信貸快速擴大等於債務迅速累積,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報告,2020年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債務是增加最快的國家。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2020年度中國槓桿率報吿》顯示,去年中國宏觀槓桿率從前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正如《貨幣戰爭》(Currency Wars)作者瑞卡茲(James Rickards)所說,中國實質經濟已陷入一個由槓桿、無法清償的債務、假帳所交織的網。

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砸4兆人民幣救市,大量興建廠房、基建等,導致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巨幅上揚,最後藉「去槓桿」、「供給側改革」來解決。如今面臨同樣槓桿過高的風險,為什麼還維持寬鬆政策、繼續加槓桿?

原因其實很清楚,也很「政治」──明年底的二十大是習近平繼續留任的關鍵時機,一定要維持經濟欣欣向榮的景象,即使是撐出來的,也不能讓汽球在二十大以前爆破。習近平必須掃除一切不利於他連任的因素,所有的政策都是以保駕護航為第一考量。

除了經濟,其他面向的政策也是以保駕護航為最高原則。在這個思維下,未來一年多習近平的對美國、對台灣與香港的政策會怎麼做?其中香港問題,對習近平而言應是最無懸念。

香港民主被為習近平坦克無情輾平

香港問題涉及主權,沒處理好會激起黨內強烈反彈。過去一年來,北京不只對反送中運動秋後算帳,還擴大打擊面、全面鎮壓反對派──即使是走議會路線的溫和反對派也幾無生存空間。二月底香港警方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47名參與去年民主派初選人士,等於是對反對派趕盡殺絕。

《港區國安法》的實施,讓「一國兩制」已成過去式;而這次人大將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法案),更要改變香港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更勒緊香港政治。

據香港《01》報導,新的政制方案將把立法會議席數目由目前的70席增至90席,地區直選由35席下降至20席,功能界別由35席下降至30席,另外增加一個由選舉委員會選出的40席。選委會原本是《基本法》規定,負責選出特首的組織。

過去功能界別多由親政府的建制派掌控,但近年來泛民主派斬獲漸多,因此北京多設一個由於選委會選出的界別,而選委會一直是由親政府的建制派掌控。可以預見,政制改變後的香港政壇幾無反對派容身之地──香港民主已被為習近平保駕護航的坦克無情輾平。

中國兩次突襲讓拜登生戒心

至於台灣與美國問題遠比香港複雜。回顧2017年十九大召開、開啟了習近平的「新時代」。當時美國總統川普剛上任,和習近平關係還不惡,川普還未成為習近平掌權的擋路者;甚至十九大才開完,川普就率領大批美國商賈造訪北京。

而對台灣而言, 2016年5月蔡英文上任後,北京拒絕與蔡政府往來,強調兩岸關係最大的挑戰是「台獨勢力蠢蠢欲動」;另一方面北京封殺台灣的外交空間,不讓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年會,也奪了台灣邦交國巴拿馬。

如今川普已下台,而蔡英文則再度連任。少了對中國全方位開戰的川普,對習近平通往二十大之路是好消息,不過習近平趁拜登上任前發動襲擊,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及《中歐投資協定》(CAI)鬆動美國在亞洲與歐洲的盟邦。這增強原被認為上任後會積極與中國交往的拜登對中戒心,拜登與其國安外交官員也持續對中國做出強硬表態。

三月三日白宮國安會發布拜登簽署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期指導方針》(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將中國定位在「唯一有綜合實力、挑戰美國所建立的國際體制」競爭者。報告並稱「美國支持台灣這個先進民主政體及美國關鍵經濟與安全夥伴,這符合美國長期以來的承諾」。

另一方面中國外交負責人楊潔篪、王毅接連對拜登喊話,希望兩國恢復對話合作,由此可知,對習近平而言,維持與美國和緩的關係對其連任之路是有利的。在美中關係上,如果中國強調的「內循環」沒建立、一帶一路不能成功、RCEP、CAI效益還未出現,中國還是要依賴美國市場。美中經濟關係依然和川普時代一樣,中國居劣勢。

中國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AP)
中國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2012年被整肅,當年18大習近平當選總書記。(AP)

薄熙來、孫政才後誰是下個祭品?

至於兩會之後的對台政策會如何變化?過去一年多來在台海不斷軍演不會停止,習近平藉這種武嚇宣示對台主權、反台獨是低政治成本的作法,在二十大之前想必還會持續下去。

除了經濟與對外關係可能出現對習皇登基的路障,從就最傳統的中共黨內派閥鬥爭的角度觀之,當然是黨內既存或可能不忠心的政敵。

回顧習近平掌權路上,2012年18大,習近平當選總書記,之前先清算了薄熙來,2017年十九大確立「習核心」、「習近平新時代」,那一年初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落馬,再往前推一屆,2007年17大胡錦濤坐穩位子,當年七月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因社保案移送法辦。這就像宮鬥劇、或黑幫大火拼一樣,隔幾年總是要發生一次。2022年會換哪個讓習皇不放心的野心分子(或倒霉鬼)遭殃?

*作者為《新新聞》總編輯兼總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