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拜登習近平交手第一回合誰勝出

美國總統拜登2月4日在國務院發表演說,批評中國好鬥。(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怎麼和中國打交道?全球都在關切,台灣更關切這個攸關自身安危利益的議題。拜登上任約半個月,開始較多地著墨於外交政策,從貝登與其國安外交團隊有關中國的發言,可抓住美中關係的大方向。整體而言,拜登團隊還在為與中國正面交手布局,未正式開戰。

直到美東時間二月十日華人的除夕,拜登才和習近平通上電話。在此之前,拜登已經已經與重要國家領導人通過電話,但唯獨「漏掉」習近平。二月七日,CBS播出拜登的專訪中,他解釋說沒和習通話只是因為「沒有機會」。而在兩人通話之前,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也在同日與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助卿金成(Sung Kim)會面。

在拜登與習近平首度通話中,習近平表達希望美中恢復經常性對話管道,兩人也談到在疫情、限核以及全球暖化等議題上的合作;拜登則對中國在經濟上的威逼與不公平作法表示不滿,同時擔憂北京對香港愈來愈多的政治箝制,以及中國在亞太區域強硬的作為──包括對台灣。

拜登也很刻意地把台灣問題提上檯面──包括安排蕭美琴在拜登與習近平通話前先訪國務院,這也代表著之後台美官方接觸至少維持這個等級。拜登與習近平兩人初步交談很明顯是只是在表態,沒有共識。在此之前,拜登新政府與習近平政權也幾度交手,雙方都在為下一步的談判布局。

二月四日拜登在國務院演說,這是他上任後首度闡明外交政策。拜登指出:「美國領導人必須迎戰這個「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崛起的時刻,包括中國日益蓬勃與美國對抗的野心,還有俄羅斯破壞與干擾我們民主體制的決心。」他明確把中俄定性為「威權主義」,同時批評中國「好鬥」、「危害人權」,宣示美國新政府將對抗中國的「經濟濫權」:另一方面,他也說:「只要符合美國利益,華府也將與北京合作。」

布林肯與楊潔箎各自表述立場

在拜登發表演說前一天,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才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沒有改變。值得注意的是,普萊斯並非主動提及「一中」,是被動因應記者提問而回答,而且回答前翻資料找「標準答案」,可見其慎重。

更早幾天,台灣意外成了拜登外交政策焦點。一月下旬、拜登才上任才三天,二十三日中國軍機就擾台,拜登政府的國務院發出第一分聲明就是針對這件事,聲明中把台灣列入印太國家,並把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並列,這也是拜登政府首度把這三者並列。

接著,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中共負責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在二月六日通電話,這是美中雙方外交高層在拜登上台後首度對話。在兩人通話前,傳出北京想派楊潔篪訪華府卻遭美方拒絕。

這通電話之前,布林肯也已經和英、法、德等歐盟三國的外長舉行四方電話會議。四方會談內容涉及伊朗、中國、俄羅斯、緬甸、氣候變化與疫情等議題,包括如何讓中國遵守國際承諾。一月間中歐投資協定(CAI)的簽署,是北京在美國政權交替之際突襲拜登,美國希望亡羊補牢,與歐洲盟友在中國問題上採取一致態度與行動。不過,四國外長首次會談,只是針對重要國際議題初步交換意見,不會有具體結論。

拜登稱中國,用「競爭」取代「衝突」

回到布林肯與楊潔箎的通話,從中美雙方事後發表對會談的新聞稿可發現,雙方是在各自表述基本立場。楊強調美國應該「糾正錯誤」,從對抗回到合作,「各自辦好自己國家的事」,在台灣問題強調「一中原則」與三公報;要美國不要干涉香港、西藏、新疆等「中國內政」。美方公布的對話重點則包括:將會在疆、藏、港問題上持續向中國施壓;如果中國威脅印太穩定──包括在台海──美國不會不聞不問。顯然雙方只是各自表態,沒有共識。

而隔天二月七日,CBS播出拜登的專訪中也談到中國問題,拜登用「極激烈的競爭」(extreme competition)形容美中關係,稱中國是「我們最嚴厲的競爭對手」(our most serious competitor)。他用「競爭」而不用「衝突」這個詞,算是種降低敵對強度的善意表示。拜登也形容習近平極聰明、強硬,「骨子裏沒有民主」。另一方面,他留下與習近平未來協商的迴旋空間,強調他與習的老關係,稱他與習相處的時間可能比任何世界領袖都多。

綜觀拜登與布林肯對中國問題的發言,美方目前對中國還只是在為談判協商布局,先把一些硬話說在前面,但言談中都為日後對話留下空間。美方在姿態上擺得頗高,相對地,中方似乎更低調地在「乞求」美方放寬經濟制裁。

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圖)與中國政治局委員楊潔箎二月六日首度通話。(美聯社)

新華社連發四篇低調求和評論

就在同一段時間,中共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發出重要訊號,從二月四日起四天連續發表四篇評論論述中美合則兩利。第一篇〈中美關係大局毀不得〉先不點名地把川普政府罵一頓,稱「美國一些人迷信『美國優先』,妄想通過『脫鈎』、『斷鏈』來阻擋經濟全球化;他們迷信零和博弈,妄想通過打壓制裁來阻擋世界多極化……種種行徑,不僅違背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背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接著勸說「美方是時候拿出政治遠見,同中方相向而行,做出無愧於時代的關鍵抉擇。」

之後三篇評論〈人心相通之橋拆不得〉、〈經貿往來之勢擋不得〉、〈中美科技交流之路斷不得〉分別在強調文化學術、經濟與科技三個領域都不能脫鉤。四篇評論語調之軟、姿態之低,完全沒有戰狼的囂張氣焰。從另一個角度看,顯然川普的脫鉤策略的確傷到了中國,讓習近平急於趁美國新政府上台之際要求止戰。

而拜登這方除了亮出民主人權、國際社會規範等價值底線,另一方面於對中國有實質利益關係的議題上又放軟施惠。最明顯的是放鬆對中國與軍方相關企業的制裁。

川普對中國軍方企業的制裁不斷加碼,不只軍方直營的企業、擁有半數以上股權的企業被禁止美國民間投資,連非軍方投資、但與軍企合作密切的企業也被制裁,包括手機製造商小米、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與中芯國際、中微半導體設備等四十四家。美國財政部一月二十七日公布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的聲明,指出禁令延至五月二十七日實施,不過仍不允許美國投資者與列入制裁清單的中共軍企與其子公司進行證券交易。

延後制裁對北京和華爾街示好

這對中國而言已是一大利多。中國去年疫情過後經濟快速復甦,很多得利於大量外人直接投資(FDI)注入。二○二○年中國吸引了一六三○億美元的FDI,超越美國,重回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國寶座。中國去年金融市場一片榮景,就是因為西方各國飽受疫情蹂躪,資金找不到投資出路進而蜂擁進入中國。此外,去年中國企業在美國一級和二級市場發股融資高達一九○億美美。依據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統計,到去年底,美國投資者持有一.一兆美元的中國企業股票,這包括掛名在離岸避稅天堂的中資企業發行的股票。

此外,中國企業發行的公司債也深受美國投資者喜愛,上述受美國制裁的中國企業發行的十年期公司債平均利率為三.一%,遠高於美國公司債。據摩根大通指出,制裁令影響到美國投資者手中近六百億美元的債券。

把制裁實施日延後到五月底,明顯是對中國與華爾街示好。但這也可能意味著,在五月底制裁令實施前,拜登政府有可能展開對中國叫價、提出具體要求。

當年川普還沒有對中國全面叫戰、進行脫鉤前,不少人認為以他商人性格,不時把「買賣」掛在嘴上,有一天一定會和習近平完成一筆「好買賣」,甚至把台灣也賣掉。也許川普原本有這個打算,但大結構卻讓他對中國愈來愈強硬,甚至走向新冷戰的僵局。

如今拜登希望不要走向新冷戰,從衝突緩和為競爭,也希望在伊朗、緬甸、北韓、限武、抗疫與全球暖化各議題上得到中國合作。但是一個殘酷的是事實是:霸權之爭,只有一個最後贏家,絕非習近平說的「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美國過去的「熊貓擁抱者」們想藉交往政策「馴化」中國,結果把中國養大成為霸權挑戰者(或者「最嚴厲的競爭對手」),這樣的歷史教訓應該是布林肯等拜登國安外交團隊的成員親歷的教訓。

川普與習近平,2019年6月大阪「川習會」(AP)
川普(左)與習近平(右)並沒有達成「好買賣」,圖為2019年6月大阪「川習會」(美聯社)

霸權政治結構制約美中兩國

全球霸權政治的權力結構的制約著拜登與習平的選擇,在此同時,隨著拜登上台,華爾街對美國政府的影響力再度增強,而鬆綁對中國制裁是符合華爾街利益的。這股力量會怎麼影響美中關係也是觀察重點。

目前對拜登政府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新冠肺炎疫情能否控制住。而在全球層次,即使中國生產的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受到懷疑,但是在全球疫苗短缺之際,中國會怎麼在國際上打疫苗牌,占據有利的戰略位子,會是北京著力之處。

至於台灣問題,雖然拜登上任之初,就因為共機擾台成為焦點,但這是北京用來試探華府的一步棋,在華府藉台灣問題宣示對印太國家的承諾後,亟於和拜登政府在經濟議題上取得妥協的習近平,暫時應不會再度於台海議題上挑釁拜登。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