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日前發布首款鴻蒙個人電腦,而中國央視宣稱,其中搭載的麒麟X90晶片採用「中芯5奈米製程」,引起各界關注,有部分人士解讀中國已經突破美國封鎖,實現自主高端半導體生產。不過,外媒《Wccftech》報導,根據加拿大半導體研究機構TechInsights的報告指出,實際上該晶片採用的是7奈米製程,且隨著台積電等大廠的2奈米將問世,中國製程將落後全球3個世代。
報導指出,華為與中芯受到極紫外光曝光機(EUV)的進口限制,目前只能依賴現有的舊款深紫外光(DUV)技術,但這對於量產5奈米及更先進製程晶片會是極大挑戰,且台灣政府近期也將這兩家公司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儘管華為努力突破美國的出口管制,但若中芯無法取得EUV,那麼華為與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恐將持續拉大。
報導提到,TechInsights指出,先前傳出麒麟X90晶片採用5奈米(N+3)製程,但實際上,該晶片其實與麒麟9020相同,仍採用較老的7奈米(N+2)製程生產。華為唯一的進步,是從更舊的「N+1」架構升級,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效能與功耗提升,但仍遠遠不及真正導入5奈米所帶來的技術飛躍。
TechInsights的報告指出,若華為仍停留在7奈米,那麼它將落後蘋果(M3與M4系列)、AMD(Ryzen 8040系列)與高通(Snapdragon X Elite系列)好幾個世代;同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與Rapidu的2奈米製程將在1至2年內問世,將使中國的製程差距拉大,落後全球3個世代。
報導表示,隨著2奈米晶片即將問世,中國的晶片製程將至少落後3個世代,而除了被禁止購買EUV設備之外,華為和其他中國公司,也無法獲得晶片開發所需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不過華為對此已有因應,據稱已自研出14奈米等級的EDA工具,用以量產7奈米晶片。
報導坦言,但不幸的是,華為邁向5奈米的目標仍遙不可及,儘管市場上已有聲音稱其5奈米商業化正在進行中,然而他們仍對今年是否能見證實際產品上市感到懷疑。
(相關報導: 博愛座真的要沒了!立院通過改成「這名字」 不再是老弱婦孺專屬座位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