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黃疸、深色尿液,且有反覆高燒、畏寒、嗜睡等症狀,小心是膽結石引發肝囊腫形成的肝膿瘍,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敗血症,有生命危險。一名年近七旬的男性,因上腹疼痛及高燒送醫,經診斷為急性膽囊炎,當時醫師見他已有黃疸現象,懷疑膽管已有阻塞,建議他一併處理膽結石,但他不願配合,一個月後果然因前述症狀急診,經診斷為「膽結石導致膽管阻塞,進而肝囊腫二度感染形成肝膿瘍」,所幸在接受內視鏡取石與囊腫抽吸治療後,病況逐漸穩定。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智翔表示,這名病人一個月前曾因急性膽囊炎住院治療,當時即發現他有黃疸情形,懷疑膽管可能已有阻塞,並建議儘處理膽結石,但被病人及家屬婉拒。不料一個月後病情果然再度發作且症狀更加嚴重,除典型腹痛外,還出現皮膚與眼白明顯變黃、尿色加深、高燒及畏寒,甚至神智不清,出現嗜睡現象。
張智翔說,畏寒代表細菌已進入全身血液循環,若合併意識改變,可能已發展為敗血性腦病變,需緊急處理。尤其當膽管被結石阻塞,膽汁無法順利排出,細茵可能由腸道逆行侵入肝臟。若肝臟內原已存在良性囊腫,便可能成為細茵溫床,進而引發「二度感染肝膿瘍」。這類併發症雖較為少見,但若未及時治療,對年長尤其患有糖尿病等高危險群而言,極易發展為敗血症,後果不堪設想。
一般而言,肝囊腫在臨床上頗為常見,民眾接受超音波檢查時常被診斷為良性的肝臟結構異常。此次案例則屬不常見的肝囊腫併發症,該名病人經膽管內視鏡手術移除結石、抽吸遭感染的囊腫後,症狀明顯改善。
膽囊的功能為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當身體需要消化脂肪時,膽囊會收縮,將膽汁經由膽管送入腸道。長期下來,若膽囊內膽汁濃縮或流動不順,可能因體質關係而逐漸形成膽結石。這些結石隨膽汁流動至不同位置,可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阻塞膽囊出口造成急性膽囊炎;若卡在膽管中,則可能導致黃疸或急性膽管炎。更嚴重者,若細菌上行感染至肝臟而未受控制,便可能發展為敗血症。
膽結石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根據文獻指出,肥胖、女性、40歲以上及有生育經驗者,是較為常見的高危險群。張智翔醫師提醒,若在健檢中發現膽結石但無明顯症狀,可先觀察;但若出現典型症狀,如飯後右上腹痛、黃疸、灰白便或急性發炎反應,應及早處理,必要時進行膽囊切除手術,以避免病情反覆惡化或引發更嚴重併發症。他也呼籲民眾,日常應避免過度油膩飲食,並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膽結石的有效方式。
(相關報導:
10月電價會再漲?台電財報血虧315億元 調價幅度恐高達9%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