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只是變瘦?醫師揭胰臟癌「潛伏期警訊」+防癌飲食,這菜一週吃4次最有效

2025-06-18 18:44
胰臟癌被稱為「癌症之王」,惡性度極高,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5年存活率不到1成,平均壽命為3到6個月。(示意圖/pakutaso)
目錄

你知道嗎?除了肺癌之外,抽菸竟然也會大幅提升胰臟癌的風險!近年來,胰臟癌因難以早期發現、轉移快速、致死率高,被醫界稱為「癌王」。究竟誰是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你的生活習慣是否也暗藏危機?《下班經濟學》整理8大危險因子與預警症狀,帶你一次看懂,如何遠離這個致命殺手。

胰臟癌高危險族群有哪些?這8類人要特別小心!

1. 抽菸者:風險高達1.7倍

許多人以為抽菸只會導致肺癌,其實胰臟也會受害。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倍;長期暴露二手菸雖然風險較低,但也不可忽視。

2. 飲酒過量:慢性胰臟炎是隱形殺手

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慢性胰臟發炎,而慢性發炎正是癌細胞滋生的溫床。即使只有一次急性胰臟炎,後續兩年內也有較高的罹癌風險。

3. 肥胖與高油飲食:愛吃香腸、油炸物風險飆升

肥胖、高脂飲食與過量加工肉品(如香腸、醃肉)攝取,都是胰臟癌的已知危險因子。研究顯示,年輕時就肥胖的人,罹癌機率更高

4. 糖尿病患者:血糖異常是胰臟的SOS

胰臟是調節血糖的中樞,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也更高。而根據研究,在確診胰臟癌的前2至3年內,血糖常會緩步上升,是重要的早期警訊。

5. 牙周病患者:細菌可藉由血液入侵胰臟

近年研究發現,牙周病患者因口腔細菌透過血液循環傳播至胰臟,導致發炎與基因損傷,間接增加罹癌風險。口腔清潔不只影響牙齒,更影響內臟健康。

6. 體重驟減、血脂下降:被忽略的生理變化

胰臟癌潛伏期可能導致營養吸收障礙,使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緩慢下降,體重也明顯減輕。若半年內無故瘦了3~5公斤以上,務必提高警覺。

7. 高糖飲食者:甜食不是無害的慰藉

動物實驗發現,高濃度葡萄糖會誘發胰臟細胞基因突變,加速癌細胞形成。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點的人,長期下來也將暴露於較高風險。

8. 曾患急性或慢性胰臟炎

不論是急性還是慢性胰臟炎,發炎後都可能留下組織損傷與慢性刺激。即使是短暫的急性發作,也可能成為日後胰臟癌的導火線。

「兩高兩低」現象:胰臟癌潛伏期的4大身體警訊

  • 兩高:血糖升高、體溫微幅上升(介於37~37.5°C)
  • 兩低: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下降、體重明顯減輕

這些變化常被誤認為是老化、壓力或飲食變化,但實際上可能是胰臟功能異常的早期反應。若合併出現2項以上徵兆,應主動進行胰臟相關影像檢查。

預防胰臟癌的5個關鍵生活建議

1. 戒菸

戒菸15年以上的人,其胰臟癌風險幾乎與未吸菸者相同。愈早戒菸愈有效。

2. 控制體重與飲食內容

避免過度攝取油炸物、紅肉與加工食品。建議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青花菜),不僅能抗發炎,也能活化體內抗氧化機制。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每週攝取1.5份十字花科蔬菜可降低約40%的胰臟癌風險,若達到每週4.5份,風險甚至可降低50%。但需注意,這項保護作用對仍在吸菸的人效果有限。

3.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追蹤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與體重變化,才能提早發現潛在問題。

4. 維持口腔清潔

預防牙周病,減少細菌藉由血液進入胰臟的風險。

5. 留意慢性發炎病史

曾有胰臟炎、肝膽發炎者,需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或CT,掌握變化。

胰臟癌雖然難以早期發現,但身體其實早已釋出不少求救訊號。抽菸、飲酒、肥胖、高糖飲食、牙周病與胰臟炎病史者,都應納入高風險自我評估。若近期出現血糖升高、體重下降、血脂降低等異常,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相關報導: 血糖悄悄升高竟是「癌王」警訊?名醫揭胰臟癌4大致命特性+3大早期徵兆 更多文章

《下班經濟學》提醒你:別輕忽小症狀背後的警訊,健康飲食、控制血糖、定期追蹤,才能真正遠離「癌王」的威脅。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