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光流轉,即將進入七八月,你計劃好今年的暑期計劃了嗎?不論是看電影、逛展覽,又或是閱讀別人的人生故事?在閒暇之餘,就讓 1% Style 帶大家一同探索三篇有意思的文章。
本週 1% Style 精選了三篇值得你細心閱讀的跨領域文章:
電影院會消失,還是只是換了靈魂?|觀影習慣崩解後,我們還願意一起看電影嗎?
你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是在串流平台上,觀賞影劇、電影呢?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台灣的電影產業,正面臨嚴重的考驗,年輕世代的觀影習慣,也逐漸改變,究竟電影院的未來會如何呢?
當戲院不再是日常,台灣觀眾的觀影行為正面臨世代性的斷裂。票房下滑、年齡層流失、社交功能弱化,使電影院逐漸失去原本的文化位置;但這場變化影響的,不僅是影業人員與觀眾,更正將戲院業務推入一波結構性盤整的深水區。在轉型與重構的過程中,不只是創作者需要重新計算投入與報酬的比例,就連支撐戲院發展的信貸機構,也可能在這場退潮中悄然曝露風險。當戲院的角色與商業模式逐步鬆動,我們是否也該重新思考——「一起看電影」這件事,究竟還有沒有未來?這一次,1% Style 從觀眾行為、市場結構到空間轉型出發,重新思考電影與「一起看」的文化意義與產業走向,也隱隱提問:電影院的明天,還靠得住嗎?
2019年,台灣電影票房曾突破101億新台幣,是一個世代性的高峰。然而到了2024年,總票房僅剩62億元,觀影人次也從4320萬人降至不足3000萬。疫情雖然退去,但觀眾的行為沒有如預期「恢復」,反而轉向了串流平台與碎片式觀影。
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的報告,85%以上的台灣民眾會透過串流平台觀看電影,其中20至29歲是最積極的使用者。他們早已習慣在通勤、深夜、睡前以手機或平板完成一場觀影,這種由演算法主導、去影院化的消費習慣,逐步改變了電影的觀看場景與時間邏輯,我們似乎從這裡看到,觀眾確實還在,但已經不進電影院了。對電影院來說,這是否是一種危機?
這波觀影行為的改變,還不只是平台轉移,更是一場世代斷層的顯現。根據資策會 MIC 統計,45歲是戲院與串流偏好的分水嶺。年輕觀眾雖然仍願意為特定話題大片進戲院,但他們對時間與社交節奏的要求已經改變;而50歲以上的中產族群,原本是文化消費主力,卻因對公共空間的警覺、生活節奏的調整,與電影院之間漸行漸遠。尤其50至59歲這個年齡層,進戲院比例下降了 18%,是所有族群中流失最嚴重的一群,這並不只是疫情後的餘波,而是他們認為電影院的體驗似乎不是「值得特別出門」的潛在判斷。
從前,電影院是青春、戀愛、朋友聚會的儀式感場域。它承載的不只是影片本身,更是一段時間、一種陪伴、一次公共情感的共振;但現在,這些功能已經被社群平台與即時通訊取代。Z世代的社交不需要在黑暗中傳遞爆米花,反而是在社群平台上同步留言,或在IG限動中評論角色以及劇情,並在搜尋引擎中,尋找另一種「共感」。
也因此,你可以說,電影院逐漸失去了那種屬於「社交意義」的場所性,它變得更像一個需要「額外動機」才能進入的空間,而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看見自己:林霈媞的藝術與靈感之路
藝術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呢?靈感枯竭的那天,又該如何?對此,身兼多重職業的林霈媞這樣回答,她自己其實也很怕,沒有靈感的時候,會心想,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呢?但其實只是,在提醒你該休息了。
藝術家林霈媞曾是模特兒、作家與講者,活躍於螢光幕前,如今她選擇用畫筆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從藝術療癒課程出發,到倫敦深造,再到聯合國為性別平權發聲,林霈媞的創作旅程不只描繪情緒與靈感,更是對多重身分的回應與整合。她透過畫作《餘光未央》與紅酒跨界合作,讓藝術不只存在畫廊,而能走入生活、走入人心。這篇專訪帶你看見她如何在色彩中找回自己,也找回那份溫柔的相信。
她曾是模特兒,也曾是講師、作家、創業者,站在聚光燈下熟悉鎂光,也習慣了扮演。林霈媞的履歷如同時代女性的縮影:多面而流動,自由卻也被期待定義。直到她第一次在畫布上落下顏料,情緒如決堤,她才明白——這條藝術之路,也許從未在計劃中,但它的出現,讓她終於與自己相遇。
「那時候的我,一直在『輸出』。」林霈媞談起早期職涯,用的是「輸出」這個字眼——從走秀、演講到寫作,她習慣了扮演、習慣了完成別人心中的「我」,但當這些角色日漸佔據生活,她開始感受到一種深層的疲憊,「那不是身體的累,而是我已經聽不見自己心裡的聲音了。」這樣的疲憊,在一次藝術療癒課程中被擊潰。那一筆顏料落下,她哭了:「原來,我太久沒有好好陪自己走過情緒了。」
從那一刻起,她開始用畫筆取代語言,將情緒從抽屜裡掏出,放在畫布上,「這是一種重新整理。」不久後,她前往倫敦藝術大學進修,開始學會以色彩、線條與肌理對話,讓畫布不只是技術性的創作空間,而成為內在情緒的接收器,「藝術,對我來說,是一個讓我可以不需要比較、角色、聲音、標籤的地方。只有在畫布前,我可以安靜地成為『我自己』。」
林霈媞的創作大多抽象、帶有意境,她偏好以多媒材創造層次,讓畫面像情緒一樣不止一面。她最珍愛的一幅作品名為《餘光未央》,誕生於某個傍晚的倫敦,她形容那是一個「光還沒走完,夜也還沒來臨」的時間點,「我獨自走在泰晤士河邊,那是一種極度靜謐的輪廓。那道微光彷彿在對我說:你還有時間,可以慢慢來。」
這幅畫後來被倫敦一座三百年歷史的博物館收藏,也在中山堂展出,她並將義賣所得捐給唐氏症兒童的藝術教育基金會。在展覽現場,有位母親牽著孩子走近畫前,低聲說:「這像星星下來陪我了。」這句話至今仍讓她動容——藝術可以讓情緒被接住,也讓希望被交付。
「我曾經很害怕『沒有靈感』,以為那代表我不夠努力。」但後來她明白,那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該休息了」。現在的林霈媞不強迫自己持續創作,而是選擇與生活重新連結:陽光照進窗戶、咖啡冒煙的香氣、朋友的一句話,甚至是沉默中的呼吸,這些都成為她作品的源頭。
她習慣寫日記,也常冥想,在看似靜止的片刻中,與內心不斷對話,「靈感不是一種天命,而是你是否願意靜下來,去感受當下的自己。
今夏三場重量級展覽,從結構美學到印象派革命,台北藝文場域全面升溫
七八月夏日即將來臨,正在尋找有趣的藝術展覽嗎?那這三場展覽你絕不能錯過!分別為,Jean Prouvé 展覽、莫內與美國印象派的展覽,以及故宮博物院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攜手打造的展覽。
當設計思維與光影筆觸在展場中交會,2025 年夏天的台北,悄然成為現代美學的觀察現場。從建築工學轉化為家具語彙的 Jean Prouvé,到橫跨歐洲與美國、重新定義色彩與視角的印象派巨擘們,再到故宮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攜手帶來的現代主義名作展,三場重磅展覽接力登場,構築出一條橫跨設計、繪畫與歷史脈絡的藝文路徑。無論你關心形式與功能的演進,還是渴望沉浸在光與自然的詮釋之中,都能在這個夏天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看節奏與感動時刻。
法國現代主義設計大師 Jean Prouvé 的結構美學將於今夏在台北精彩現身。由明日家居 MOT CASA 攜手瑞士設計品牌 Vitra 及韓國設計媒體《Magazine C》共同策劃,「REIMAGINING THE STANDARD|Jean Prouvé 設計標準再進化」主題展,將於 6 月 7 日至 7 月 6 日 在 NOKE 忠泰樂生活舉行。
此次展覽以經典作品《Standard Chair》為起點,深入探索 Prouvé 融合建築邏輯與工業精神的設計語彙,並全球首度公開限量 Antony Chair 2025(歐洲松木、Rouge Corsaire 紅),在全球正式發表前搶先登場。
展場除了多件珍稀 Prouvé 家具與經典色票展示,更邀來 Vitra 設計總監 Stine Liv Buur、藝術家鄒駿昇與《Magazine C》執行董事全恩慶等人參與系列講座,從標準、審美與收藏等面向解析 Prouvé 的設計影響力。特別活動還包含精品咖啡體驗「Café Prouvé」、週末限定手作活版拓印、及限量商品選物販售。
繼結構美學大師 Jean Prouvé 的設計登台,今年夏季的台北藝文場域,從設計、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可說精彩接力登場。富邦美術館將於 2025 年 6 月 11 日推出與美國伍斯特美術館合作的大型展覽「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出共 52 件伍斯特美術館珍藏的印象派畫作,橫跨 40 位來自歐洲與美國的重要藝術家,從莫內、雷諾瓦、塞尚,到哈薩姆、卡薩特等人,呈現印象派在不同地區的演變與影響。
展覽聚焦印象派的三大特色:對瞬間光影的捕捉、戶外寫生的實踐、以及色彩與筆觸上的創新應用。觀眾可在展間中依循印象派從19世紀巴黎的興起、向歐洲擴展,再進一步傳入美國並發展出本土風格的歷程,感受到這場藝術運動如何改變傳統繪畫的觀看方式。
本週【逍遙看世界】
本次逍遙看世界,邀請到秝芙 Nymph 策略主理人林筱薇,分享充實自己與成為職人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