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政權常被形容為腐敗、凋敝、虛弱、被公民厭棄,以色列攻勢則持續不斷,毫不留情,16日聲稱他們已經奪得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全面空中優勢」。伊朗民眾紛紛駕車逃出德黑蘭,商店閉門不營業,社群媒體上有許多伊朗人用烤肉符號慶祝以軍擊斃伊朗高階將領。以色列利用猛烈攻勢佔得先機,顯露伊朗軍事戰略失敗,也有人希望這場軍事衝突可以觸發伊朗國內起義或者政變,進而展開革新。然而伊朗當局並不打算屈服,如果衝突繼續延長,造成大量平民死傷,在伊朗這樣民族主義高漲的國家裡,反而會凝聚集體意識,使當局繼續執政,甚至更努力研發核武。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伊朗當局的亂流曾經引致攻擊,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美國支持的巴勒維國王(Mohammad Reza Pahlavi)被迫出逃,流亡的穆斯林領袖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返回德黑蘭,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國,決心宣揚伊斯蘭激進主義。同一年,伊拉克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發動政變就任總統,他希望鞏固在中東地區的領導地位,於1980年發動兩伊戰爭。然而伊朗軍隊才在革命中遭清洗,年輕的政權等於是空手應戰,對抗西方國家支持的伊拉克,連鐵絲網等最基本的物資也需要外援資助。這場戰爭持續8年才正式停火,伊朗、伊拉克都承受數十萬人傷亡,不過兩伊戰爭非但沒有削弱伊朗政權,反而加強了當局領導地位,及其對革命衛隊(IRGC)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