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伊朗局勢的持續升溫,世界主要大國都對該地區表明了立場。中美兩國的表態尤為引人關注。以伊衝突的本質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既是中美新的地緣鬥爭前線,但又突顯北京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儲備不足,未來伊朗能否成為下一個敘利亞?引發各方深思。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中亞峰會召開時發表了對伊朗局勢的看法,習近平稱「以色列發動對伊朗軍事行動,造成中東地區緊張局勢驟然加劇,中方對此深感擔憂,我們反對任何侵犯別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行為」。而美國總統川普則接連兩天在伊朗問題上作出比北京更為模糊的措辭,稍後川普又稱「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

中美雙方都表態,加重伊朗局勢的不確定性
川普的說法無疑鼓舞了許多伊朗反對派和海外流亡勢力的信心,但是鑒於伊朗處於一個政教不分、革命衛隊極其腐敗的處境,伊朗要想成為西方國家那樣的「民主」,要走的路還很長。同時,伊朗當局不得不考量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因為北京自從美國對伊朗制裁後,所採取的默默支持的態度,讓伊朗有「膽量」與美國叫板。
此次伊朗與以色列開戰前夕,正值西方國家主導的G7峰會和中國主導的中亞峰會間隙,習近平與川普都想向全世界表明自己都在拉攏誰、希望誰能加入各自的陣營,同時也是重現對中美身處中東、中亞地區的戰略洗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很善於用地理戰略的優勢來封堵美國在中亞和中東地區的「代理人」土耳其,尤其是中國與五個前蘇聯國家解體的斯坦國家建立反恐怖、反單邊主義的防務條約。因為,北京始終將反恐放在第一位,是擔心新疆獨立勢力對中共政權的打擊,這也是多年來北京飽受國際社會批評之處。
習近平選擇在中亞峰會上表露出針對伊朗局勢的說明,也是向川普展現中國維護伊朗權益的主要表現。對於中國來說,伊朗真正能夠帶來支援的就是石油資源和天然氣資源,這一點和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在位時一樣,中國同樣在敘利亞的投資眾多。中美兩國都意識到一點就是,伊朗問題的本質是一種資源控制權的爭奪戰。
鑒於伊朗早期革命活動在毛澤東時代起就與中國來往極為密切,中伊兩國在戰略支持上的基礎比美國要深。而以色列則成為美國後期主導中東戰略「新的代理人」,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有線民列出一串數據稱「以色列的面積是中國海南島的一半,但是卻產生一百多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以色列地理位置和資源不均衡,但卻產生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族群之一的猶太人。難道這些不值得我們去反思?」
北京與華府在伊朗問題上各有各的「王炸」
綜合多家美國媒體的消息顯示,川普聲稱在伊朗問題上有「大動作」產生,尤其是在七國領導人峰會中,匆匆返回白宮,讓外界猜測美國是否要介入這場衝突?這樣的說法截至今天(18日)上午穩居大陸微博熱搜榜首前幾位,也突顯中國民眾對這場衝突的關心程度。
川普通過社交媒體發文,強調美國已「完全控制伊朗領空」且掌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又譯哈米尼)的藏身位置,但「目前無意刺殺」。其目標要求伊朗徹底放棄核計畫及軍事對抗能力。
同時,美國也稱對伊朗的耐心「正在耗盡」,若伊朗襲擊美軍或平民,將發動「空前規模的反擊」。其策略結合極限施壓與外交牌,雖保留談判可能性,但前提是伊朗必須接受「城下之盟」。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則稱「永不妥協」, 宣佈革命衛隊已展開「真正懲罰性打擊」,包括發射高超音速導彈攻擊以色列煉油廠等戰略目標。
北京官場觀察人士郭軍在受訪時表示,「這很可能是川普正在為自己的外交政績所背書」。郭軍表示,川普面臨國內MAGA選民反對捲入戰爭的壓力,共和黨鷹派人物(如參議員格雷厄姆)則敦促全面打擊伊朗。從實際意義上看,川普提前結束G7峰會並單方面施壓伊朗,引發美國的歐洲盟友對局勢失控的擔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則對川普的強硬姿態則表示警惕,擔憂其擴張主義的傾向加劇。 (相關報導: 國際石油巨擘CEO曝市場能應付伊朗原油缺口 專家指這一狀況可能成為變數 | 更多文章 )
對於中國而言,有必要重現審視與伊朗的關係。曾經伊朗在為討好美國向美方提供中國企業資訊,導致華為、中興遭美方制裁;撕毀與中國的武器採購合同(如放棄殲-10C轉向蘇-35)等等。這些也是為什麼北京在涉及伊朗問題上的做法,只以政治協調為根本,不以軍事方式介入這場戰爭。「維穩促談」是中國在這場問題上的立場,但是能起到何種作用,還需看未來伊朗各方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