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加熱剩菜的習慣,不僅能省下開銷,也不會浪費過多食物,不過,你知道嗎?這個習慣可能隱藏著嚴重的食安風險,根據外媒《Parade》報導,以錯誤的方式加熱隔夜餐點,可能讓病菌存活並繁殖,進而引發嚴重的腸胃疾病,不過,只要多一個簡單步驟,就能避免這些風險。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食品安全專家羅伯茲(Jill Roberts)表示,溫度必須達攝氏74度(華氏165度),才能確保食品加熱安全,因這溫度足以殺死在食物存放期間滋生的細菌。
微波爐加熱迷思:為何常有「冷熱不均」問題?
不過,羅伯茲也指出,微波是透過激發分子震動來產生熱能,但不同分子的加熱效率不同,因此透過微波爐加熱的食物常會有「冷熱不均」的情況,「冷區」將成為細菌生存與繁殖的溫床,羅伯茲強調,「只要正確操作並記得攪拌,微波爐加熱仍跟爐火或烤箱一樣安全,甚至更快速。」。
NSF國際食品認證專家暨微生物學家麗莎.雅卡斯表示,若食物未達安全溫度,可能導致像沙門氏菌、彎曲桿菌、李斯特菌、大腸桿菌等細菌存活,即使只有一小口受污染的食物,也足以引發腸胃不適甚至重病,他也指出,病毒無法耐受高溫,因此加熱食物能有效消滅潛在病毒威脅。
羅伯茲博士表示,熟食應在烹調完成後兩小時內冷藏,放置時間越長,風險越高,他也建議,剩菜應在三到四天內食用完畢。羅伯茲博士建議,先以溫水與肥皂洗手20秒,再接觸食物,並確保加熱後食品中心溫度達74°C,若餐點需保溫,溫度應維持在57°C以上,並選用爐火或烤箱,其雖不如微波快速,但加熱均勻、風險較低,若要使用微波爐,必須使用陶瓷或標示「微波安全」的容器,攪拌加熱,避免使用塑膠或非食品級容器,並注意剩菜食用時限,才能降低腹部不適的風險。
資料來源:《Parade》
責任編輯/李伊晴 (相關報導: 電鍋陳年汙垢怎麼清?達人分享1天然好物,10年髒污免狂刷也能閃亮如新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