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回流是美國總統川普競選時的重要承諾,中國可能打破了他的幻想,因為北京亮出了一張底牌─「稀土」。此前《華爾街日報》提到,在汽車行業,稀土元素使電動汽車發動機能夠高速運轉。它們也用於擋風玻璃雨刷和車頭燈等不那麼特殊但同樣重要的功能部件。由於中國稀土磁鐵出口實際上已陷入停滯,汽車製造商面臨著是否能夠繼續維持部分工廠運營的艱難抉擇。
這對於全球汽車製造業還是其他工業製造業來說,都不得不重新考慮中國市場的佈局,同時也是北京在面對來自西方國家的打壓之下,作出的反擊。從全球貿易的上下游產業鏈看來,稀土決定關鍵軍工產品的發展,也是一種綜合國力的競爭。
在5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出臺的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是非歧視性的,不針對特定國家」。言外之意,北京在出枱稀土限制措施是維護自身利益,前提是美方指責中國違約。稍早前的6月2日中國商務部也作出了類似表述。
管控稀土走私能否遏制「西方掠奪」?
中國絕大多數的稀土產地分佈在廣西、江西、貴州等丘陵山地地帶,這也是中國海關部門重點打擊稀土走私的監管區域。美國一些汽車製造商會想辦法繞開來自許可制的稀土出口,從而選擇那些從走私出境的產品。在此前,被當地民眾稱為「壯王」(藍天信為壯族幹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藍天信被指與稀土走私有關而下臺後,但是事後廣西南寧海關在其官微闢謠稱「毫無關聯」。不過,海外對此確實眾說紛紜,近年來廣西被認為是僅次於雲南走私犯罪最為嚴重的區域,也是各類緝私偵察工作的重點區域。

在多起稀土走私案件發生後,北京開始著手強化有關該類礦產許可證的核發工作,可實際上能夠獲得這類許可證的企業數量很少。
多起稀土走私案件的出現後,都使得美國通過其他國家的國際賣家獲得來自中國的稀土資源,由於這類資源的獲利往往在幾十倍,每噸高達數十萬元人民幣,也成為許多走私犯鋌而走險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國在今年1-4月稀土出口量同比激增10%至18,962噸,但在海關總署查獲的走私案件中,單批夾帶量超25噸的銻礦、偽裝成普通合金的600公斤錫鉍材料等案例頻發。同時,自2023年將17種稀土元素納入出口管制清單以來,戰略礦產的非法外流始終是中國海關部門監管焦點。這種博弈的本質在於中重稀土的不可替代性。氧化鋱、鏑等中重稀土元素作為F-35戰機鐳射制導系統、高超音速導彈推進器的核心材料,全球98%的供應依賴中國精煉產能。稀土管控會進一步的對美國軍工高精尖產品作出制約性的發展。
中國政府也在今年5月份召開了一場跨多部門的聯合會議,這些部門涵蓋海關、公安、國安、商務、郵政業等。當時中國商務部稱「加強戰略礦產資源出口管制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會議召開的背景是,「對部分戰略礦產實施出口管制以來,一些境外實體與境內不法人員相互勾結,企圖通過走私等方式規避出口管制措施。」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六四36周年敏感日 北京「外鬆內緊」維穩,罕見回應美國務卿涉台言論 | 更多文章 )
稀土管控為汽車製造業的發展將帶來哪些衝擊?
中國的稀土出口管控政策已經影響到部分歐洲企業和日本車企,不可忽略的是,中國的汽車製造業正在處於轉型時期,這波限制難免有本國保護主義的色彩,但是這也會加劇外國政府對中國車企的反傾銷調查的力度;對處於上升期的中國車企而言,國家保護性措施帶來的緩衝期,未必能快速展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