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賣血大國,不是人口最多的中國、印度,也不是相對貧困的非洲或中南美洲國家,而是人們心目中的富裕國家:美國。2003年,美國血漿出口高達370億美元,成為其第九大出口商品(2004年出口額更超過400億美元),遠超過能源及農產品出口(如大豆約170億美元)。出口金額占全球血液市場高達七成!何以富裕的先進國家,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血液工廠」?深究其背後原因,脫不了資本的牟利動機與社會不平等的悲歌。
如果稱得上「產業政策」,那就得歸功美國寬鬆的法規,允許高頻有償採血(俗稱賣血),形成全球壟斷優勢。美國是全球唯一允許個人每週捐血漿2次、每年最多104次的國家(多數國家的年上限遠低於此,例如歐洲普遍限制在30次內)。這種高頻採集,使美國以全球5%的人口供應了70%的血漿資源。
商業化運作模式更是助長了市場的蓬勃。美國允許有償採血,而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禁止此行為。採血機構以每次50至140美元(高需求時可達200美元)的代價,吸引低收入群體,形成規模化產業。80%血漿來自貧困社區,包括學生、移民、失業者和囚犯。也因此,相關企業精準定位目標人群,將採血中心集中在大學城、美墨邊境(如德州),利用經濟脆弱性維持血液的穩定供應。
能形成龐大的出口產業,利潤想必驚人。當採血機構以約低至每次50美元的成本獲取血漿,製藥公司加工後,單瓶售價達數百至數千美元。例如,用於治療癌症患者的靜脈免疫球蛋白(IVIG)單次治療費用數千美元,僅此一單項在2022年的全球貿易額就高達121億美元。其他的血漿衍生物(白蛋白、凝血因數等)是治療血友病、免疫缺陷等疾病的關鍵藥物,也是不可替代的剛性醫療需求,受經濟週期影響較小。全球市場年增長率接近10%,預計2034年規模高達達800億美元。
然而,在大麻合法化、毒品氾濫愈加嚴重的美國,如何保證血液品質的安全就更引人注目。去(2024)年5月,英國公佈了「血液污染醜聞」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1970年代至1990年代初,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從美國進口的血液製品被病毒污染,造成約3萬英國人感染C肝和愛滋病,造成超過3000人死亡。溯源結果發現,這些血漿製品源自美國高風險來源,包括監獄囚犯。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囚犯捐血者大都有吸毒或同性性行為史,患有肝炎、性病的比比皆是,更有不少是愛滋病感染者。英國的報告顯示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他國家未被揭露的受污染血液受害者又有多少?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川普是隻「嗑藥的猴子」,還是跟中俄一同瓜分世界的獨裁者? | 更多文章 )
近年在美國通膨創下半世紀新高之際,美國賣血人口出現愈來愈多的非傳統面孔。今年初,無以計數的美國「Tik Tok難民」湧入中國的社交應用軟體「小紅書」,與中國網友展開兩國日常生活「大對帳」。透過太平洋兩岸的網友對話,中國大陸網民發現不僅自己有「醫療、教育、養老」三座大山,普通美國人也備受低薪、通膨、房租和學貸的折磨,一些美國人要定期賣血來應付生活。估計全美約2000萬人依靠賣血維持基本生活,例如57%的俄亥俄州賣血者月收入的1/3來自血漿捐獻。採血中心周邊商店客流量增長7%–10%,印證賣血的「收入替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