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科伸 的所有文章

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辦公室助理在外向群眾發放黑白文宣,指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是「傅隨組織出賣國人」。(資料照,羅立邦攝)

觀點投書:「賣國論」的詛咒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誰喊反共,而是誰利用反共打壓批評者、壟斷民主話語,將自由社會再度拖入非我即敵的鬥爭迷霧。(資料照,柯承惠攝)

觀點投書:我們為什麼要反共?

藍營兩岸論述無法有效回應台灣主流民意對主體性的渴望,也未能掌握與中共對話的主導權。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出席「反惡罷、戰獨裁」政策說明會。(資料照,蔡親傑攝)

觀點投書:罷免、國族與親中原罪─兩岸論述的真空

台灣處在地緣政治的漩渦中心,對岸軍機不斷繞台,戰爭想像逐漸滲入日常。(資料照,柯承惠攝)

觀點投書:救亡還是啟蒙?

國民黨26日下午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反綠共、戰獨裁」426大遊行。(資料照,柯承惠攝)

觀點投書:看不見的獨裁,需要看得見的正義

反共護台聯盟5日舉行「全台大罷免─反對政治詐騙、找回專」業國會記者會,出席的的罷免團體宣布啓動第二階段罷免。(資料照,柯承惠攝)

觀點投書:別讓罷免成了「二次革命」

筆者認為,當前的「殘暴政府」是由姑息的政黨與沉默的人民共同塑造的,並強調人民應該積極監督政府,而非將責任完全推給政黨 。(資料照,顏麟宇攝)

觀點投書:沉默的在野.沉沒的民主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觀點投書:川普「右」在搞

2025年2月20日。在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前,戴著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面具的集會者支持德國極右翼政黨AfD。(AP)

觀點投書:台灣會成為烏克蘭嗎?

筆者認為。新川普時代的威脅可能使全球化與自由化的左傾風潮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新興的民族主義潮流。圖為右翼團體在德國馬德堡市的示威活動中舉著「重新移民」的布條。(資料照,AP)

觀點投書:德國為何向右轉?

作者認為, 朝野本來就會因為位置不同,而發生衝突。當家者的首要任務,應是負責「溝通」與「調和」。(資料照,蔡親傑攝)

觀點投書:可恨的鬥爭,可憐了人民

陸生團4日至新竹清華大學參訪,遇清大學生舉牌抗議。(顏麟宇攝)

觀點投書:交流,不是從理解中曲解

繼北韓修憲撕毀兩韓軍事協議後,金正恩日前視察朝軍第二軍指揮部。(資料照,美聯社)

觀點投書:朝鮮的行動,東亞的脈動

基隆市長謝國樑挺過罷免風波,在開票現場感謝基隆市民的支持。(顏麟宇攝)

觀點投書:罷免尚未結束,同志仍需忍受

罷免案進入倒計時,基隆市長謝國樑忙勘災。(謝國樑臉書)

觀點投書:罷樑不是生活,惡鬥不是日常

總統賴清德出線民進黨創黨38週年「創黨暨建黨先進聯誼餐會」。(民進黨提供)

觀點投書:民主靠什麼?

中共屢屢祭出惠台政策,卻不被多數台灣人所接受。(資料照,張家豪攝)

觀點投書:台灣要成為強權的航母嗎?

立法院會24日繼續處理國會改革法, 立法院外集結抗議民眾。(資料照,柯承惠攝)

觀點投書:當陽光反照,正直與善良就會回來

立法院會21日處理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休息後民進黨團於議場內拉起「反黑箱,反擴權」布條。(顏麟宇攝)

觀點投書:沒有識讀沒有真相─藐視國會、踐踏民主的就是民進黨

立法院17日處理國會改革法案,朝野肢體衝突激烈,晚間院外民眾聚集抗議。(陳昱凱攝)

觀點投書:年輕人不是民進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