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罷免、國族與親中原罪─兩岸論述的真空

2025-06-25 05:50
藍營兩岸論述無法有效回應台灣主流民意對主體性的渴望,也未能掌握與中共對話的主導權。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出席「反惡罷、戰獨裁」政策說明會。(資料照,蔡親傑攝)
目錄

伴隨國人入夏的不只有炎熱的氣溫,還有被炒熱的政治。這波席捲全台的「大罷免」,火氣之大,幾可媲美午後雷陣雨。然而,一場罷免若缺乏明確的論述與戰略,只是發洩情緒的遊行;若無政治系統的後勤支撐,就只能是一次群眾的空轉。這點可以從當前藍綠罷免戰績可應證。

從青鳥運動到大罷免,理由天天換、手法日日新,但核心永遠不變:「親中舔共」。這句話早已成為藍營的原罪,不分場景、無須證據,只要丟出這張牌,便足以讓藍軍在輿論戰中節節敗退。奇怪的是,藍營始終不明白為什麼「一中憲法」這個他們奉為圭臬的根據,在選民眼中卻毫無說服力。

他們堅持的立場並非全無道理,但問題就在於——說了半天,聽的人根本不買帳。這不只是話術的失敗,更是整個國族論述的破產。

從轉型契機再到論述沉淪

1990年代,是兩岸與島內局勢劇烈轉型的時代。一方面,中共改革開放邁入深水區,逐步擺脫六四陰霾,國際地位穩步上升;另一方面,台灣則修憲、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正式上路,中華民國的法統與疆域在政治現實中已然斷裂。儘管如此,彼時國共雙方在歷經冷戰尾聲與內部壓力後,短暫放下意識形態對立,維持在「一中」框架下尋求各自的論述空間。然而,中國的正統與主體問題並未因此解決,這個模糊地帶或許能在那個過渡時期勉強維持,但終究撐不住日後來勢洶洶的本土主義與美中對抗潮流。

彼時的國民黨,並非毫無準備。為了中華民國與自身留下未來的戰略縫隙,仍積極試圖布局。章孝慈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赴陸講學、推動兩岸法學交流,試圖以國際法與歷史對照的方式,讓大陸體認到中華民國的客觀存在與合法性,勾勒出一種兩韓共存、甚至類似兩德的模式。這是一條極為艱難、但高度戰略思維的路線,只可惜他走得太早,也太孤單——在歷史還未準備好之前,他的努力終究淹沒在沉默與敵意之中。

國民黨試圖用法理策略在一中原則內爭取更多生存空間,但也清楚自身處於劣勢。中共始終認定「時間會站在大陸那邊」,而以中華民國為主導完成統一,幾近幻想。若另闢蹊徑,試圖突破一中框架呢?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與「兩國論」一出,迎來的卻是飛彈試射與猛烈抨擊。這也標誌著國民黨兩岸論述徹底失效,從此便再無積極建構,只能退守「九二共識」與模糊戰線,安於三十年的戰略曖昧。

從此以後的國民黨,不再敢談「統一」,卻也不願承認「分裂」;既不願深化對中華民國法統的當代表述,也不敢正面回應台灣主體意識的崛起。最後只好選擇一條最安全、也最無力的口號:「反共不反中」。看似穩健,實則放棄主導權,任由對手定義。中共說你不夠誠意,綠營說你沒有立場,藍營則困守論述廢墟中,自說自話,徒增荒涼。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源自「中國」─否定中華民國換不到台獨 更多文章

被抽空的中華民國

隨著進2000年代,中華民國進一步陷入國際孤島的命運。陳水扁執政時期,邦交國斷裂、聯合國入會案屢屢受挫,「中華民國」四個字在全球舞台上日益模糊,亞細亞的孤兒無疑是最深的痛。儘管台灣在經濟、民主與社會自由方面已是亞洲翹楚,但一旦進入主權與國家認同的議題,便迅速遭遇天花板。這不僅是來自日益分歧的國族問題,與對岸的政治封鎖,而有國際現實也不留情面,並不斷促成本土主義逐步崛起。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