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大樹區與山里地區近日爆發光電設施違規爭議,農地變更、鏡面反射、施工擾民及審查程序合法性問題都一一浮上檯面。但是,面對媒體追問,農業部部長在立法院備詢時公開說是地方政府核准,地方與多個中央部會之間出現明顯責任落點不清,互踢皮球,讓決策透明度與公信力遭受嚴峻考驗。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原本有意角逐2026年市長提名的綠營中生代政治人物,在輿論壓力下幾乎全數噤聲、退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政治真空」,沒人爭搶,僅剩市長陳其邁一人挺身而出,震怒發言:「不敢負責,就是最壞的政治!」這番話不僅是情緒性表態,更展現其承擔責任、清理制度、重建信任的政治格局。在當今台灣政治環境中,願意在危機中選擇「面對」而非「逃避」,在輿論中選擇「補破網」而非「切割關係」,已屬難得。陳其邁的態度與作為,應受到正面肯定,而非被當作政治標靶進行打擊。
二、綠能神話的反面:綠能不綠,「種電」成為貪腐的遮羞布
原本承載減碳願景的綠能政策,隨著實際開發案不斷浮出問題,逐漸被打上了「圈地炒地皮」、「假綠能真圖利」的負面標籤。在高雄大樹區案中,太陽能板插滿山坡農地,反光鏡面直射民宅,卻未見政府部門及時查核,民間輿論仇恨值瞬間飆升。在華文語境、尤其台灣輿論與媒體報導中,與「光電」與「綠能」相關聯時,最常出現的負面詞句集中在以下幾類,反映民眾對政策推行、土地使用、經濟效益與環境代價的深層不安與批評,政治人物唯恐這些連結一旦上身難以收拾,無不避之若浼:
- 圈地炒地皮:藉綠能名義掠奪土地,與環保初衷背離。
- 破壞生態/生態浩劫:開發太陽能設施導致濕地、農地、林地生態系破壞。
- 掛羊頭賣狗肉:以綠能為名行土地開發增值與財團圖利之實。
- 假綠能真特許:政策補貼與設施審查集中於特定財團。
- 農地種電/棄農保電:農業空間消失,糧食安全與鄉村存續受威脅。
- 光害/鏡面反射問題:影響鄰近住戶或生態棲地。
- 能源轉型代價過高:補貼支出與實際供電效益不對等。
- 蚊子電廠/閒置設備:部分電場設施閒置無用,淪為資源浪費。
- 利益輸送/政商勾結:官商合作形式不透明,程序瑕疵不斷。
- 效率低/不穩定供電:發電波動大,無法支援基載電力。
(相關報導:
風評:冰山一角,高雄和山光電曝露的問題與弊端
|
更多文章
)
三、社會與政治後果:被貼上負面輿論標籤產生選舉危機
一旦政治人物與「光電」這一組與多重負面語意聯想在一起的詞句發產生關聯,不論是否涉入實際圖利,形象與選情便立即陷入危機。首先是,標籤化為「政商勾結」,僅需與特定光電業者有所接觸,那怕是去剪個彩,就可能被貼上「圖利財團標籤」。其次是,激起民間怒火與社群動員,農地種電與圈地議題在農村、原住民社群與青年族群中極具動員力。再來是,被反對派放大操作,光電案常被視為「貪腐線索」、「裙帶關係」的重要彈藥。難堪的是,也會成為內部派系攻防工具化的藉口,在黨內初選或資源分配鬥爭中,光電議題容易被利用來清算對手。過去迄今的案例也不只一樁,從北到南,屏東牡丹鄉、彰化沿海、苗栗三灣等地,皆曾爆出光電案與地方政商關係不清,甚至有地方議員因協助土地變更配合業者被檢調介入,綠營立委也有高分貝打出「種電害農」的鮮明口號,引爆一波農村反光電運動。這些事件進一步加深社會對綠能政策的懷疑,讓所有政治人物對此議題聞之色變。
四、農地稅負陷阱與人民土地的系統性掠奪
光電爭議不僅在於行政程序混亂、業者圖利,還潛藏了系統性剝奪農民土地的稅務陷阱。許多農民在資訊與經濟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簽下租約,在出租農地給光電業者時,其實未被充分告知其長期法律後果。也就是說,一旦農地實際用途轉為「非農業使用(即使名義上仍維持農地登記,其實際用途已不具農業經營性質)」,依據《土地稅法》第28條與《土地增值稅條例》第14條,無法取得可以藉此免稅的農地農用證明,該筆土地將喪失農業用地適用優惠稅率的資格,未來在買賣、贈與、繼承等移轉登記(變更土地所有權人、地主)時,須補繳依「公告現值」計算的土地增值稅,原本免稅的金額可能變成難以承受的財務負擔。
不相信?根據《土地稅法》第28條與《土地增值稅條例》第14條規定:「農業用地移轉時,若已無實際農業使用,應依實際使用課徵土地增值稅,並可追溯至原取得日或前次移轉日之公告現值起算。」此外,《財政部99年8月24日台財稅字第09904522310號函釋》也明定,若農地因出租予光電業者實際改為發電使用,則「非屬農業使用」,不再適用農地免徵或低稅率優惠,並須按「非農業用地」補徵地價稅與土地增值稅。
這類農地租賃轉作光電設施的行為,實際上引發了多重稅務風險,對基層民眾尤其不利。首先,一旦農地被認定為非農業使用,未來在移轉、買賣或繼承時所應繳的土地增值稅,將被追溯計算至公告地價實施日或地價調漲後的某一固定時點,期間可能跨越十年以上(甚至是溯及到剛剛開始實施公告地價之日,計算至今日的差額!)造成鉅額稅負;原本被視為合法利用土地資產的行為,最終卻演變為難以負擔的補稅責任。其次,許多農民今日所收取的土地租金收益,往往無法與未來應繳的土地增值稅相抵銷,形成實質上的「稅後虧損」;原以為是穩定收益的安排,實則埋下禍害子孫的財務地雷。此外,當土地將來進入繼承程序時,子孫將面臨動輒數十萬甚至百萬元的稅賦障礙,原本可延續的資產反而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若民眾最終無力繳清稅款,土地將可能低價賤賣、遭強制拍賣或作為抵稅資產流入國庫,形成「民間掠奪、國家搶收」的結果。
簡言之,這類政策所製造出的,是一種將當下的租金利益,轉化為未來世代(子孫)的稅務陷阱,讓農民家庭陷入長期的系統性、制度性風險。這不僅是個別稅務上的技術問題,更顯示出政府在推動農地活化與綠能政策過程中,未建立完整風險揭露與轉用預警制度的重大缺失,也突顯了政策設計與農村實況之間的深刻斷裂,最終是坑殺農民和他們的家庭。
五、高風險中的承擔者:陳其邁的震怒與決斷
正是在此政治與輿論高度危險的氛圍中,陳其邁選擇挺身面對。相較於其他綠營潛在參選人選擇噤聲,陳不但震怒發言,更立即責成副市長與相關局處啟動三大行動:釐清行政責任,要求建立明確內部通報與查報線,避免再度推諉。資訊公開透明化,所有光電開發案設置進度、補助紀錄、查核歷程將全面上網揭露。聯合中央檢討農電共生制度,建議農業部修法,明確定義地方審查與裁量責任,不再讓中央與地方互踢皮球。這些舉措並非卸責或對應輿論,而是展現真正政治承擔與危機治理能力的作為;未來,前述的系統性稅務陷阱也要期待能遵循他的政治路徑可能的發展來做一個制度性的反轉。
誠實者的政治要被看見,陳其邁雖有擔當,但在這一局裡顯然一隻綠營中勇敢的孤鳥。高雄大樹光電案不是個別爭議,而是綠能政策與土地治理體系長期積弊的縮影。在這樣的制度風暴中,陳其邁選擇不是躲、不是切割,而是公開震怒、主動改革,這種誠實與負責的政治態度,值得社會正視與肯定。要讓綠能回到公共信任與環境願景的正軌,陳其邁的決斷與行動,就是這個方向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