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終於通話,兩強的言行對全球動見觀瞻。對於臺灣議題,據媒體報導,習近平要求美方慎重處理,但川普的社群發文卻未提及。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對此表示,對於美中領袖對話,我國一向支持並樂見任何有助於穩定區域趨勢,遏制威權擴張風險的努力,臺灣將持續與美方緊密聯繫,共同致力區域的和平與繁榮發展。
總統府的回應,不僅是對內穩定民心,強調臺美仍保持緊密合作,亦重申賴清德總統一貫以「民主對抗威權」的論述。但在今日川普總統藉強權優勢,對各國經貿發展施壓,攪亂國際貿易秩序,造成全球蝴蝶效應,各國無不嘗試更靈活、多元的經貿戰略,不與任一強權「脫鉤」,而是以「去風險」重新審視國家利益;卻只有臺灣獨樹一幟,堅信「臺美關係堅若磐石」,對中國大陸升高敵意,將其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即使賴總統曾提及,臺灣產業發展是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而布局全球也包括中國(大陸),但實際上,政府「抗中」主調仍不變,從「賴十七條」到「大罷免」皆可見一斑,甚至立委沈伯洋之父赴中經商,也能迴避事實真相,持續塑造「抗中保臺」形象。
但臺灣對美國的舉措,卻有超譯、過度安慰自己的意圖。面對台積電赴美投資後,臺灣正走向川普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所說「Youhave no cards」的情勢,籌碼漸失,卻還天真地認為,今日美國仍在意民主等價值。所以賴總統才會不斷強調「民主對抗威權」,也基於此,臺美利益相符合,所以美國對臺灣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是把臺灣當「自己人」(民主同盟關係)。但實際上,這是對美國以「國家利益為考量」的超譯。
當美國希望臺灣加大軍購、加入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工程計畫,而近日副總統蕭美琴則表示,臺美進行貿易談判,臺灣希望就對等關稅、IC相關技術的「232條款」以及「大而美法案」等部分達成共識,目標是促進臺灣經濟發展,仿佛附和美國提議,並說「不僅讓美國更強大,也讓臺灣更強大」、「相信強大的臺灣與偉大的美國並不衝突」。因此,當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稱,希望臺美之間的合作可以更深入,「促成美國的再次偉大」,於政府的立場,看似毫無違和感,但持平而論,卻與日前賴總統的「併購說」一樣的荒謬。甚至還未見我換取到任何實質利益,也未獲得若中共武力侵犯,美國出兵保衛的承諾,僅有臺灣單方面以「臺美共同致力區域的和平與繁榮發展」虛弱的喊話。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源自「中國」─否定中華民國換不到台獨
|
更多文章
)
政府對美國超譯而得來的過度青睞,並以此過度安慰自己與美國的關係緊密,實際上是自討沒趣。因為,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常識革命」(Revolution of Common Sense)裡,正打破過往世界所建構的認知,不談民主等價值,而以價格、利益及美國為中心建構「讓美國再次偉大」,卻沒有要讓其他國家一起偉大。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說,「美國正在尋求並推動一個根本上不同的世界,這樣的做法不是雙贏,而是一輸一贏,換句話說,美國關心自己是否得利,並不在意其他國家是否也能從中受益」。因此,「抗中」與否,更非基於意識形態,而是國家利益,這個事實顯然與我政府的認知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