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源自「中國」─否定中華民國換不到台獨

2025-06-24 07:10
總統賴清德(見圖)出席「團結國家十講」第一講。(劉偉宏攝)
目錄

賴清德總統真的很會挑時間,以伊戰火升高,美國攻擊伊朗核設施之際,他啟動「團結國家十講」的第一講,巧不巧,又是中選會宣布大罷免投票日的兩天後,外部因素讓關心世局者的目光聚焦不了賴清德,內部現實又讓他的開講成了藍白眼中動員罷免的助燃劑,結果就是觀者不多,而駡聲不小。

從史前到現代,賴清德看不見的就是中華民國

賴清德洋洋灑灑五千言,從南島歷史推到台灣歷史,從馬關條約數到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從大坌坑時代考古遺址到荷蘭人教的「新港文書」…,其實,就在強調一件事: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歷史上從來不是,現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至於「中華民國」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到底如何安頓?賴清德自己大概都沒想清楚。

賴清德在演說中從一六二四荷蘭人登上台南、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登上北台灣(紅毛城),做為「台灣歷史的起點」,他說,「在此之前的台灣和中國沒有任何從屬關係」;中國開始與台灣發生關係,是一六六二年鄭成功在台灣建立政權,鄭經建立「東寧王國」(英國人稱為台灣王國),直到一六八三年施琅攻台,「台灣才被中國王朝(清)統治」,但清領二百多年,直到一八八七年才設省,設省八年又因日清戰爭的《馬關條約》,清帝國割讓台澎給日本,「自此中國政權與台灣主權無關。」

做為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的台獨信念却讓他無法面對中華民國,這正是以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的絕大多數人很難理解遑論諒解之處,在賴清德的歷史敍事裡,沒有「中華民國」的圖像;他只看到《馬關條約》切斷了「中國(清)與台灣主權」,沒看到割讓台澎,成了中國人的百年執念,孫中山革命前後來台三次,羅福星抗日直接取鏡於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立場,抗日戰爭期間固有台籍日本兵,却也不乏直接入抗日戰場的台灣人(如霧峰林祖密)。

台灣人的抵抗是拒絕成為「外族」(日本)人

最嚴重的是,他甚至完全忽視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歷史連結」,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波茨坦宣言》延續開羅宣言要求台澎歸還中華民國;《中日(舊金山)和約》明定,日本有關台澎包括在主權之內的財產、債務之處置對象為「在台灣及澎湖之中華民國當局及居民」;日本向同盟國的投降書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鄰,並切實履行《波茨坦宣言》之條款無條件將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包括台灣澎等歸還中國(中華民國);日本在中國戰場的投降書上明載,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台灣與越南十六度以北地方內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與輔助部隊,全部向蔣委員長(蔣介石)投降;台灣的受降儀式由陳儀代表,日本則由安藤利吉簽署投降書,儀式結束,陳儀講話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中華民國)版圖。」

簡單講,台澎就是在「國際見證下」從日本的手中「歸還」中華民國,而台灣沒有這一段,國共內戰敗後,蔣介石和國民黨也沒有「復興基地」可以轉進。 (相關報導: 風評:賴清德擁抱中華民國的「冷笑話」 更多文章

賴清德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這是事實,但是為了抗中(中共)却活生生地切斷中華民國,如此又如何「團結」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