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前,「新路」的開通定義了桃園龜山的發展軸線;將近半世紀前,一紙「特定區計畫」框定了此地的發展邊界。如今,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當年的遠見,是否正框住今日的視野?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23)日應立委牛煦庭邀集相關委員及內政部、農業部及經濟部官員至桃園市龜山區大埔國小等地視察,桃園市由蘇俊賓副市長率市府團隊與會,和中央官員進行面對面溝通。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直言,面對龜山的飛速成長,這套「阿公級」的土地計畫,正讓龜山的未來走進一條「舊路」,亟待為下一代開創真正的新局。

「你可能不知道,龜山地名中的『新路』,其實一點也不新。」蘇俊賓提到,清朝雍正13年(西元1735年)開通了「舊路坑」這條通往台北的要道;僅僅16年後,到了乾隆16年(西元1751年),一條更便捷的「新路」便取而代之。這條當年風光的「新路」,如今也已近三百歲。這段新舊更迭的歷史,恰好成為當前龜山發展最貼切的隱喻,用來解決過去問題的方案,若不與時俱進,本身就會成為新的問題。
蘇俊賓指出,龜山區近期已躍升為全國人口淨移入的第三名。 在捷運A7重劃區與周邊產業帶動下,這裡已是北台灣最火熱的人口成長核心之一,但這份「甜蜜的成績單」,也帶來了「成長的煩惱」。以大埔國小為例,學校有多元的發展藍圖,希望能為更多新移入的家庭提供優質教育,卻因校地被劃設在五十年前制定的「林口特定區計畫」保護區內,導致市府即便手握資源,也無法投入硬體建設。保護區的陳舊框架,成了學校發展的緊箍咒,也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整個龜山區的困境。
蘇俊賓強調,「該保護的地區應該好好保護,但若現況需求已經距當時保護區設計初衷差異太多,應該針對當地的實際需求,重新設計合法檢討的機制。」今日的龜山與蘆竹,其區位條件與發展潛力,已非半世紀前的時空背景所能預料。蘇俊賓也呼籲中央因正視此一結構性問題,訂定一個更周延、更具彈性的檢討修正框架,才能真正解開束縛,為龜山的下一代,開一條名副其實的「新路」。
(相關報導:
一片會呼吸的停車場!桃園山區「透水鋪面」工法暗藏巧思,讓水泥地也能喝水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