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轟炸伊朗後,我密切觀察一個人:哈米尼,他會如何反擊?
在此之前,以色列打哈瑪斯、打真主黨、打胡塞武裝,做為這些反以色列組織後盾的伊朗,言語很強硬但決策慢半拍,甚至跟不上那些附隨組織的積極行動。予我一個感覺:哈米尼老了,決策能力不行了。
在美國出手轟炸伊朗之前,種種跡象都顯示,以色列和美國的目標是針對哈米尼本人,但戰略的執行卻存在差異。
納坦雅胡起初說,擊斃哈米尼就能結束戰爭;但有報導說,川普制止以色列斬首哈米尼;接著哈米尼拒絕川普提出的「伊朗無條件投降」;然後川普從G7高峰會場匆匆趕回華府;4天後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
簡單說,納坦雅胡認為,斬首哈米尼將使得伊朗群龍無首,甚至國內發生分裂,從而消除一個大敵;但川普認為,只有哈米尼可以約束伊朗軍方,從而結束戰爭。
我注意到一個用詞:無條件投降。
這個詞曾經出現在二戰結束前的波茨坦宣言。之後的情況是(1945.8.6)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接著蘇聯對日本宣戰的同日(1945.8.9)美軍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隔天在皇宮內地下室的會議中,天皇聖裁「贊同東鄉外長的主張」:只要盟軍能夠維持天皇地位(即「國體維持」),就可以無條件接受宣言。
這個決定當然不會是日本國人的一致主張,甚至少壯軍人還發動了一次兵諫(沒成功)。重點就在於,當時只有天皇能夠「聖裁」終止戰爭,既然首相、外相與海軍大臣等一派主張接受波茨坦宣言,天皇自然樂於「國體維持」。
那麼,哈米尼會不會接受無條件投降呢?或者換個問法:哈米尼是不是日本天皇?
最根本的差異在於,日本天皇是萬世一系,但哈米尼不是。哈米尼是何梅尼去世時指定的接班人,他繼承的是何梅尼建立的「伊斯蘭教法學家(faqih)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理念。事實上,哈米尼在逃出德黑蘭的同時,已經指定了三位繼承人,都是faqih。也就是說,他的「國體維持」不是他個人存亡,他也不能以個人存亡危及伊斯蘭教法體制。
所以,納坦雅胡和川普的算盤可能都打錯了:斬首哈米尼或許會讓伊朗發生內鬥,但不可能就此消滅這個大敵;不斬首哈米尼,期待他會「聖裁」接受無條件投降,則不可能發生。
*作者為專欄作家
(相關報導:
美國空襲伊朗核設施 日本外務省喊話美、伊:盼用對話取代衝突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