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美國空襲伊朗後─以色列邱吉爾vs新1979革命?

2025-06-25 07:00
2025年6月2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發表演說,說明美軍在伊朗的轟炸行動。(美聯社)
目錄

6月13日以色列空襲伊朗後,雙方開始了飛彈互射的戰爭「悶燒」,並也陷入各有難處的戰略困境。

首先是持續挨打的伊朗。基本上從13日戰爭爆發起,伊朗的軍事人員與資產就被以色列不斷削耗,國家尊嚴也連帶透支。而衰弱的「抵抗軸心」(Axis ofResistance)除了胡塞還在積極活動、持續襲擊以色列,其他板塊基本都是偃旗息鼓,不願捲入無妄之災,更不要說中國、俄羅斯、海灣阿拉伯國家等其他更有力行為者。

不過以色列的表現同樣一言難盡。首先是各方公認「固若金湯」的防空系統,明顯在開戰後被伊朗飛彈持續穿透、造成死傷。而這種神話破滅的強烈溫差,也體現在看似驚人的斬首轟炸上:以軍攻勢排山倒海、彷彿就要終結伊朗核計畫,但21日以色列外長薩爾(Gideon Saar)公布答案時,竟然只是「把伊朗發展核武的可能性推遲了2到3年」。此外以色列還想一勞永逸根除威脅,所以鼓吹伊朗民眾「發動起義」,結果伊朗不僅至今沒有爆發大規模內亂,還湧現了反以聲浪。

簡單來說,伊朗傷痕累累卻皮粗肉厚,以色列大殺四方卻成效有限,雙方在這輪衝突升級後,還是回到難分輸贏的彼此僵持。這就導致美國的下一步成為焦點:究竟是來回約束推動衝突降溫,還是作壁上觀放任兩國撕扯,又或是親自下場進行打擊?

從後續發展來看,川普(Donald Trump)顯然選擇最後一種:在6月22日出動美國海軍與空軍,轟炸伊朗的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伊斯法罕(Isfahan),並在行動後發表電視講話,宣稱已經「徹底摧毀」伊朗的關鍵核濃縮設施,「如果伊朗不尋求和平,美國將發動更多襲擊。」

但這種做法似乎沒有解決問題,而是留下更多問號:如果伊朗的關鍵核設施已經徹底被毀,伊方還有什麼誘因要重返核談判?如果美國只是誇大戰果,那麼伊朗經歷這次轟炸後,為何還要投降棄核、而不是堅定擁核?且如果這次打擊沒有促成降溫,反而導致伊朗更強硬,那麼美國的下一步還剩多少升級空間?是祭出更大規模轟炸、斬首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還是繼阿富汗與伊拉克後加開伊朗戰場?

種種問號,其實都代表了更多不確定性,正如川普的「以打促談」,其實就是「火上加油」一體兩面,而這也無疑是導致戰爭爆發的重要關鍵。

美國偏離戰略模糊

回顧戰爭發展,美國、以色列與伊朗的對峙當然經年累月,但會走到開戰這一步,關鍵還是各方的每一次選擇。

首先是2023年10月的「阿克薩洪水行動」(Operation Al-Aqsa Flood),這是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軍事反撲,也是以色列與伊朗多年敵意的積重難返,更是2025年兩國戰爭的第一縷硝煙。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當川普的「午夜鐵鎚」砸向德黑蘭,習近平會拉伊朗一把嗎? 更多文章

起初,雙方只是圍繞加薩進行博弈:以色列為了殲滅哈馬斯,不計形象猛烈用兵;伊朗則為保住哈馬斯這顆棋子,大膽調動「抵抗軸心」協同作戰。戰火於是在雙方你來我往間,從加薩一路延燒到紅海、敘利亞、黎巴嫩,並在2024年4月迎來第一次升級:以色列轟炸伊朗駐敘利亞大馬士革使館,伊朗則在幾天後對以色列發射一波飛彈。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