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馬英九基金會帶領大陸7所大學學生來臺交流。起初大家的熱度只停留在馬龍身上,但近日復旦大學女同學脫口說出「中國台北」一詞,戳到不少人的敏感帶,使這次交流團的熱度被炒到高點。儘管大陸交流團走到哪裡,都有不少臺派人士踩點抗議。彼此的關係看似跌到冰點,但卻凸顯出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交流不是一言堂
今天台大抗議行動發起人—齊同學,強調交流應該建立在對等尊重與開放上,交流不是一言堂,讓對岸同學「說他想說的」。交流確實不應該只是一言堂,但我們的社會卻已幾乎封殺第二種聲音。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社會,但凡只要提到「統一」或「中國臺X」,一律會被冠上為「中共XX人」、「叛國賣台」等罪名。這10幾年如獵巫般地封殺第二種聲音,使台獨成為溫室般的草莓,脆弱到不能接受非獨立的聲音。
當然我們國家為了統獨意識之爭,也可以將我們的民主自由放在一旁。三十年前,主張「台灣獨立」會被視為「叛國」;三十年後的今天,主張「兩岸統一」也會被視為「叛國」,縱使你是「華統」亦是如此。我們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是保障所有立場的言論。在台灣你可以主張你是中國人,亦可以是台灣人。不能因為想要「台灣獨立」,就急著打壓「想統一」的意識形態。今天復旦大學學生所發表的言論,其背後是他過去20年中,所在中國大陸得到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放在綠營人的眼裡,就是「中共統一發言人」,這種言論不應該出現在臺灣社會,甚至出現「沒教養的中國女孩」等言論。這顯然地就是對自由民主,有著顯著的誤解。
今天抗議的齊同學講得確實沒有錯,他所展現的就是我們勃勃生機、萬物竟發的民主生態。不過今日來交流的可不只是馬英九,而是一群來自對岸的大學生。他們第一次來台灣,就要面對這樣的場面,你覺得他會怎麼想?假設今天日本交流團來台灣,要不要向他們高喊「還我釣魚台」、「向慰安婦致歉」?又或者川普來台訪問,我們是不是也要高喊「性別不只兩種」、「我要爭取墮胎自由」?
如果我們真的把對方當作是「外賓」,我們社會的反應又會是如何?
我們都清楚共軍長期擾台與威脅我們在國際上的空間,我們迫切地需要一個宣洩口,證明自己的實力與存在。但不表示要將這些「大學生」當作那些打壓我們的人。如果那些抗議群眾真的希望「中國全面民主化」,就應該將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區分開來,而不是將所有怨氣,宣洩在這些首次來台的大學生身上。
大學生之間的兩岸
相信「中國台北隊」的言論一出,很多人對交流團的標籤,從「馬龍簽名會」變成「中國統戰隊」。不少網友覺得統戰意義已經超過交流價值,其中也懷疑交流團的每一個人,是被賦予統戰工作來臺灣。筆者當然無法得知,他們是不是都有被賦予政治工作,但從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而言,我卻有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