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盛觀點:「購屋痛苦指數」飆升 中產、新青安青年恐淪寄生下流

2024-12-09 05:45

? 人氣

薪資不漲、房價飆漲的情況下,已影響一般受薪民眾購屋求安居的信心與期望。(資料照,取自flickr)

薪資不漲、房價飆漲的情況下,已影響一般受薪民眾購屋求安居的信心與期望。(資料照,取自flickr)

近年房價高漲、房市亂象叢生,在薪資不漲、房價飆漲的情況下,已影響一般受薪民眾購屋求安居的信心與期望。行政院經發會為解決低薪等問題,於近日召開包容成長會議,指出繼2018年提出10項薪資對策,研擬10加8創新對策,期提高員工薪資水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惟此等調漲最低工資對整體薪資帶動效果是否具體有效,且有助提升民眾購屋能力及生活水準,則需行政文官審慎評估優劣影響,始能對受薪員工、企業、經濟發展產生正面政策效果。

「購屋痛苦指數」持續飆升

但觀察內政部頃公布我國第2季房價所得比統計,也就是「購屋痛苦指數」卻持續飆升,顯示各部會主事文官多年來推出解決低薪措施的努力,痛苦指數仍上升,實非民眾期待的政策結果。而去年推出讓青年安心成家的新青安購屋貸款計畫,也被批評助漲房價;對於有購屋需求的申貸青年,雖能晉身有殼,但同時也背負沉重房貸壓力而成為房貸鍋牛,如今加上痛苦指數持續上升,新青安恐怕也難令青年心安。

依據內政部官方公佈的統計,我國整體購屋痛苦指數高達10.65倍,亦即國民運用可支配所得,倘不吃不喝需10.65年才有能力買房。若以六都細分,台北市居民「購屋痛苦指數」最高,想買房需不吃不喝16.36年才有能力購屋。

房地產,大樓,公寓,工業大樓、商辦,房價。(新新聞資料照)
台北市居民「購屋痛苦指數」為六都最高,想買房需不吃不喝16.36年才有能力購屋。。(新新聞資料照)

另外,全國民眾平均房貸負擔率為46.02%,也創歷史新高;其中又以台北市房貸負擔率70.69%,居全國各縣市首位,亦即家庭可支配所得,其中7成所得需騰出來繳納房貸,僅存3成收入供生活消費,再加上孝親、育兒花費,捉襟見肘兩頭燒的生活品質可見一斑,中產階級及新青安青年面對低薪高房價,恐向下層流動,淪為寄生下流。

讓住者有其屋,還是把房屋當商品炒房?

觀諸國外的住宅政策,許多國家大量興建社宅平抑房價,讓居民買得起房,或讓青年人先租得起房,在逐年工作累積儲蓄的情境下,於能力所及且不背負龐大房貸壓力,完成購屋夢想,達成住者有其屋的政策目標,值得國內房屋政策參考。

但大多數國人傳統觀念仍為有土斯有財,購屋不單是為了居住,還被視為投資商品,成為可以累積財產的主要方法。因此在臺灣近幾年房價瘋漲、薪資不漲的情況下,在廣告、理財投資專家資訊充斥下,許多中產受薪族、青年族背負一輩子的房貸壓力,成為房貸鍋牛;以名下先擁有房產,也寄盼短期內能享受房價倍漲的財富增長利得,並產生炒房亂象。

凱道「公平正義救台灣」遊行,訴求居住正義和司法改革,參與人潮從凱道外溢到一旁的景福門、中山北路。(陳思明攝)
台灣房價長期高漲,讓青年受薪族上街頭抗議居住不正義。(資料照,陳思明攝)

政府為健全房市發展,已推出諸多措施,自2020年至2024年6月以來為穩定房市已實施的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多項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但對照近年房市實況,自2019年至2024年第二季,5年來全國房價前10大地區漲幅介於77%至100%以上,蛋黃及蛋白區房價在短期間內瘋漲的現況,似乎推出的政策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惟此期間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3.38%、去年外銷呈現衰退、國民平均年所得93萬6004元,只能買一至兩坪、實質薪資成長率亦未見大幅增加,此等經濟數據並未顯示出台灣民眾購屋能力增強到足以支撐房價瘋漲的承受力,也曝露潛在的房市風險。

打房打到誰?

然而在持續的打房下,9月份第7波信用管制措施已造成影響:已產新青年貸款9月受理戶數5664戶,創今年3月以來低點,自6月以來已連續4個月月減;且房市看屋潮及交易量急劇減少。營建、房仲、代銷等相關產業首當其衝,受到衝擊。

然而營建業為經濟成長的火車頭,產業熱絡與否,關係到許多周邊產業發展榮枯,進而影響經濟表現。且未來倘出現購屋需求大減、房價大幅下跌情形,則對於受政府鼓勵購屋,硬著頭皮買房卻買在高點的新青安貸款戶而言,也被打房波及,想必無法心安。

20241017-央行總裁楊金龍17日於財政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今年以來,央行總裁楊金龍多次針對房價問題出招。(資料照,顏麟宇攝)

爰爲健全房市發展、照顧青年安心購屋,則在推出住宅政策時,能配合擬訂惠民的配套金融措施,兼顧居民安居與產業、經濟發展目標,並在政策執行前,事先審慎進行政策影響評估,則應是行政文官在未來制定房市、薪資政策時,需先思考的必要課題,以避免重蹈越打房,房價卻越飆高的政策不周全之覆轍!

*作者為前駐外大使館經貿業務主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