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流傳針對老年人的健康傳言,稱「雞蛋為高膽固醇食物,多吃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等說法,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對此澄清,傳言說法並不正確,查證心臟內科醫師及營養師,均指出食物對體內膽固醇影響有限,且不少長輩有營養問題,吃蛋補充優質蛋白質反而是好的;不過也提醒,老年人應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蛋品,以防感染沙門氏菌。
近日網路流傳影片稱「65歲以上老人絕不能這樣吃雞蛋」,內容包括聲稱「雞蛋為高膽固醇食物,多吃會引起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吃炒蛋、半熟蛋優於水煮蛋、全熟蛋」、「中午吃雞蛋較能吸收營養成分」、「吃完雞蛋不能喝柳橙汁」等。
查核中心對此指出,心臟內科醫師及營養師均表示,人體內的膽固醇有7成是自行合成,剩下3成才是來自食物,且根據研究發現,吃蛋跟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健康的人每天吃2到3顆雞蛋是可以的,攝取分量也跟年齡無關。
查核中心提到,心臟內科醫師也指出,由於不少老年人都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多吃蛋、補充蛋白質反而是好的,不過營養師提醒,應以健康方式烹調雞蛋,若是油炸或添加過多奶油、美乃滋等,會攝取較多飽和脂肪,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查核中心強調,營養師表示,非高溫烹調的蒸蛋、水煮蛋,其消化吸收率會比高溫的炒蛋、煎蛋更好,因此傳言建議「老年人多吃炒蛋、半熟蛋」並不正確,而且如果雞蛋沒煮到全熟,有可能會感染沙門氏菌。因此,對大多數健康人而言,適量食用雞蛋有助補充蛋白質與營養,不必過度擔心攝取量或膽固醇問題,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相關報導: 攤商嚇壞!找錢又摸食物最重罰2億 食藥署喊「無限期輔導」:不會不教而殺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