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買氣明顯轉弱,貸款條件也比以往更加嚴格,讓民眾購屋壓力節節攀升。有房仲業者只車,現行房貸成數多落在七成左右,建議購屋者至少準備四成自備款,包含裝潢費用,以減輕財務壓力並順利完成購屋流程。
房貸難申請「公股銀行承作規模大減」
根據公股銀行統計資料,今年1至4月新承作房貸件數與金額普遍大幅縮水。台灣銀行年減幅度分別為24.85%與30.53%;兆豐銀行情況更為嚴重,金額年減逾五成,件數亦銳減62%。
部分銀行為避免金融檢查風險,即便申貸人具備還款能力,仍以「婉拒」方式緊縮放貸。根據《TVBS》報導,房仲業者王柏青強調,除了備妥自備款之外,還款能力也將成為核貸與否的關鍵,尤其銀行審核日益重視房貸負擔比是否在合理範圍內。
央行控房市過熱,不動產貸款餘額仍攀升
中央銀行表示,自去年9月啟動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以來,政策已有四項具體成效,包括壓低民眾對房價上漲的預期、抑制交易熱度、限制銀行貸款成數、降低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然而,截至今年3月底,不動產貸款餘額仍較2023年底增加829億元,顯示銀行資金仍持續流向房地產市場。對此,央行重申將持續執行相關措施,不會放鬆對炒房的壓制力道。
房貸逾放金額升溫,專家憂心骨牌效應
值得警惕的是,國銀房貸逾期放款餘額不斷上升,金管會統計顯示,今年3月金額已突破80億元,月增2.8億元,連續8個月上揚,創下近三年半來新高。
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指出,雖然目前逾放比尚在可控範圍內,但若小型建商資金周轉困難,恐出現倒閉或爛尾樓問題,進一步引發連鎖效應,衝擊房市與整體金融穩定。
住展雜誌企研室總監陳炳辰也示警,逾放比的變化值得密切關注,尤其近期新興重劃區建案密集動工,若未來三至五年房市持續低迷,交屋高峰期將面臨房貸滿水位壓力,恐引發大量解約潮與斷頭風險。
(相關報導:
台灣350億產業被中國入侵!「政府補貼數十億」大量傾銷,貿易逆差破1165倍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