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50億產業被中國入侵!「政府補貼數十億」大量傾銷,貿易逆差破1165倍

2025-05-29 11:06
根據統計,目前市面上每三瓶啤酒,就有一瓶來自中國。(示意圖/美聯社)
目錄

你喝的啤酒真的「台灣製」嗎?台灣釀酒商協會近日向政府遞交反傾銷調查申請,指控中國啤酒在獲得當地政府數十億元補貼後,以遠低於市場價格大量輸台,導致本土品牌節節敗退。根據統計,目前市面上每三瓶啤酒,就有一瓶來自中國,嚴重擠壓本地及其他國際品牌生存空間,協會強調「這不是保護主義,而是為了守住公平競爭與產業命脈」。

中資啤酒補貼強推 壓垮在地與國際品牌

台灣釀酒商協會表示,近年中國政府對包括百威、雪山等在中國生產的啤酒品牌提供鉅額補貼,從2021年至2023年間共投入數十億元,不僅讓這些品牌壓低出口價格,同時也擁有更多資源投入行銷與促銷活動。相比之下,本地釀酒業者一年最多僅能推6至7檔促銷,中資啤酒卻幾乎月月有優惠,自然更容易搶佔通路與消費者目光。

協會指出,消費者在選擇啤酒時,通常著重價格與促銷,口感差異並不明顯,這也使得本地與其他國際品牌如日韓歐美啤酒逐漸被排擠,形成惡性循環。

市占倒掛警訊浮現 貿易逆差達1165倍

中國製啤酒在台市占率已從2015年的8%,一路攀升至2024年首季的36%,在進口啤酒中更高達77%。相較之下,本土啤酒市占已跌至47%,瀕臨被外來品牌超車。協會理事長曾煥昌表示「若不盡快處理,今年底恐怕就會出現死亡交叉」。

他強調,這並非針對中國,「若是其他國家也用低價傾銷,我們一樣會提起反傾銷訴訟」。

不僅進口壓境,台灣酒類產品也面臨中國的「技術性封鎖」。自2022年起,多家台灣酒廠申請輸中遭拒,中方理由多為註冊資訊不全,但協會直指背後另有貿易保護意圖。2023年數據顯示,中國製啤酒在台創下35億元銷售額,反觀台灣出口至中國僅得300萬元,貿易逆差高達1165倍,極度失衡。

原料稅不對等,包裝模糊產地 需強化標示守住消費者知情權

協會同時指出,目前進口啤酒享有零關稅待遇,然而本地釀酒必需的「麥芽」與「啤酒花」卻仍須繳稅,造成製造成本過高,無法與進口品抗衡。相比之下,韓國自2019年起便調整相關稅制,有效保護在地產業。協會呼籲台灣政府效法國際作法,調降原料關稅,幫助本地業者提升競爭力。

除了價格戰與稅負不對等,協會也憂心消費者權益遭到忽視。部分中資啤酒品牌採用「台灣風插畫」或「美國品牌形象」包裝,卻未清楚標示實際產地,導致許多消費者誤以為買的是本地或歐美啤酒。財政部已公告,自2025年起,進口啤酒若使用與產地無關的圖文,必須以相同字體大小標示實際產地,協會對此表示肯定。

在地產業鏈受衝擊 協會盼政府、消費者共同守護

協會統計,台灣啤酒產業年產值逾350億元,涵蓋農業、物流、環保、回收等完整產業鏈,影響超過3萬個家庭。曾煥昌表示,海尼根選在台灣設廠就是看好市場潛力與產業基礎,若中國啤酒持續低價搶市,不只本地業者受害,連想進駐的外資也將卻步。

協會表示,反傾銷調查並非對立或封殺,而是回到WTO框架下的公平貿易原則。「資訊透明、規則一致,才是維護市場健康的根本。」隨著輿論與媒體關注升高,越來越多消費者才意識到自己喝的是中國製啤酒,協會呼籲全民共同關注產地、支持在地,守護屬於台灣的啤酒文化與產業未來。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