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稱清領時期「有唐山公,沒唐山嬤」其實是錯的!專家破解真相:根本是誤會

2022-03-20 09:30

? 人氣

歷史課本稱台灣清領時期「有唐山公,沒唐山嬤」的現象,其實有雙重誤會。(示意圖/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

歷史課本稱台灣清領時期「有唐山公,沒唐山嬤」的現象,其實有雙重誤會。(示意圖/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

「有唐山公,沒唐山嬤」,這幾年常在臺灣聽到的這句話,其實有雙重誤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唐山的原字應該是「長山」,閩南語這兩個詞同音,所以混淆,客家話這兩字卻不同音,從客家話可知是長山(chong san)而不是唐山(tong san)。所以正確寫法應該是長山公、長山嬤才對。

其次,如果「沒長山嬤」,「長山公」當然就是娶平埔族原住民為妻。有人據此推論,在割讓給日本以前就住在臺灣的居民,恐怕都有平埔族的血統,相關論述牽涉了國族認同與統獨爭議。

然而,十九世紀從加拿大來臺灣行醫的馬偕醫生曾經說,他從來沒有看過漢人跟原住民通婚。當然,他沒看過不代表沒有,但最起碼表示這種情況在十九世紀並不普遍。那十七、十八世紀呢?「據說」當時清朝官方不准男子攜眷來臺,所以「有長山公,沒長山嬤」,照這麼推論,應該是那個時候普遍出現漢人跟平埔族原住民通婚。

問題是,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收治臺灣後,果真曾經不准男子攜眷來臺嗎?最近有歷史考證推翻了這種說法,既然這種說法被推翻,加上許多先民的家族史都還記著長山嬤一起來臺的記憶,那麼「有長山公,沒長山嬤」的諺語就可能根本不是真的。

詳細考證這段歷史可知:最早指稱清朝政府不准男子攜眷來臺的說法,出自於日治時期學者伊能嘉矩的著作,強調康熙收復後就頒布了「渡臺三禁令」,資料來源則是《臺灣編查流寓六部處分則例》。伊能嘉矩的說法後來被許多歷史學者引用,流傳越來越廣。

疑點一,遍查清代法令,都查不到有這些規定。

疑點二,伊能嘉矩說此一規定是在西元一六八三年頒布,但當時康熙皇帝還沒決定「臺灣棄留」,既然還沒決定,又怎麼會去制定移民管理辦法?

疑點三,至今還沒有文件顯示康熙收治臺灣後就禁止攜眷。

有學者說前述禁令是施琅提出的建議,但是歷史文件只能看到施琅肯定康熙皇帝「大開四省海禁」,卻看不到有限制攜眷的文字。

臺灣有不少家族還保有族譜或是家族來臺的記載,這些臺灣百年家族不少都還保存著長山嬤一起來臺的故事,例如創辦台塑集團的上一代臺灣首富王永慶,其家族最早的來臺者不但有嬤,而且來臺的始祖「王來祖」本身就是女性、就是嬤。「王來祖」是寡母,辛苦帶子女來臺,後來在新店開枝散葉。

從人口來看,西元一六八三年鄭克塽投降時,臺灣的漢人約有二十萬人,到了西元一七九五年成長到一三○萬人,西元一八九三年又達到二五四萬人。以這種人口成長速度來看,不太可能單純因為自然生育增長,應該有非常可觀的外部移民來臺。既然這樣,「有長山公,沒長山嬤」應該不是事實,而是誇飾的說法。

愛臺灣,不能不知臺灣史。臺灣史,就發生在臺灣人的家族傳承之中。人人不妨從自家出發,透過家族史,一起還原臺灣史。

作者介紹|賴祥蔚

賴祥蔚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專長為通訊傳播政策與歷史文學,連續多年獲得學術研究獎勵,著作曾獲選行政院新聞局優良課外讀物、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Top1」,近年投入臺灣歷史寫作,在多項劇本獎與文學獎入圍及得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原標題:「沒唐山嬤」有雙重誤會)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