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料理就是把食材全部攪在一起嘛!」但這種吃法卻乘載著大韓民國最不堪的血淚回憶...

2017-11-01 11:19

? 人氣

飲食多元的臺灣,可以輕易地品嘗到日韓兩地料理,透過料理的呈現,即可一窺兩國民族性的根本不同。「歷史」(역사,Geschichte)不僅以文字呈現,如書本上的文字記載,連同建築物、古蹟,或者是口述故事,都有歷史存在。當然,這也包含「飲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曾聽過一個笑話,與日本交惡的韓國人,嘲笑日本人迄今還吃「生魚片」、「(有著鮮魚片)壽司」,無疑是擺脫不了海島人野蠻的性格,直接下海抓起魚就生吃,連火都不知道怎麼用呢。

那麼,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看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又是如何發酵在他們傳統飲食,甚至我們必須要說,若是與日本,甚至臺灣、中國相比,韓國又是和把歷史感與食物結合的呢?

論及到韓國飲食的特色,特別在正餐範疇,如石鍋拌飯、湯飯、韓定食等,當擺脫了「自然態度」,重新描述韓國的飲食最深層之特色,並非是相對主義下「辣」的特性後,轉由韓國人用餐的「意識」,韓國食物之所以為韓國食物,更根源的是韓國人吃飯的動作,或精準地說,由他們的意識所形成的「攪拌」的動作。

「攪拌」成為韓國人吃飯不可缺少的動作,很多食物都經由攪拌、和著湯才進入人們的嘴內,看似這種攪拌的小動作,其實也跟韓國人的飲食「餐具」有所關聯的。

韓國人所用的餐具,特別是方方正正的「扁筷子」,不似中國或臺灣圓滾滾圓筷,因為韓國人可沒有時間讓這種圓筷一個不小心滾動掉落,花「多餘的」時間撿筷子;且韓國人愛用湯匙,主因在湯匙相較於筷子,更快能吃完眼前菜餚。韓國人吃飯的動作—扁筷、湯匙、攪拌、和著湯吃,這樣食用動作與意識,無疑是想要「縮短吃飯的速度」來填飽肚子。而湯、飯不分的「曖昧性」講起,特別是愛使用「湯匙」的意識,甚至在韓國人傳統上菜習慣,都可以看到他們用著一整個方盤裝好著菜餚盛上桌,無非是「縮短上餐時間」。諸如上菜模式、湯匙的使用,到「攪拌」、「缺少於食物的視覺享受」、「醃漬類食物盛行」以及「調味醬味道濃郁」等,無庸置疑地,這也是建立在專屬於韓國人的「被害意識」上。

在外患時常入侵,並生活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的朝鮮半島,人們比起用筷子,更習慣地養成使用湯匙吃飯的意識,要「趕緊」吃完眼前的飯菜,因為人們都不知道何時敵人會打過來,何時才會有下一餐?

舉出韓國人日常飲食的「紫菜包飯」(김밥)、「鍋巴茶」(누룽지차)為例,即使二十一世紀,韓國人仍是在無意識間,堆積「被害意識」之歷史感於其中。

日本的「壽司」跟韓國的「紫菜包飯」其實差很大

先從「壽司」跟「紫菜包飯」來看日韓兩國間最大的差別。首先,日本人製作壽司所需要的時間、外在條件較為複雜,如要先宰殺打撈上岸的鮮魚、思考什麼季節要挑選何種類的鮮魚比較應時、什麼米飯要搭上鮮魚的哪個部分才最為美味等,日本人對這些細節斤斤計較。且在日本文化內,適合做壽司的料理師傅是「男性」,因為他的手溫與女性不同,更適合捏飯,且做出來的壽司,也有最佳的賞味時間與季節等,可見日本人的壽司文化,非如同外人所想像,只是隨隨便便地把魚片放到米飯上方即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