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拜有保庇?迷信天地人鬼神?宮廟文化與心理諮商,你能從哪獲得終極心安

2019-08-09 11:34

? 人氣

「天地人鬼神」:一套「暫代精神內涵」的文化設計

印度社會長期貧窮又動盪不安,能維繫人心的是古老信仰及社會制度,看淡生死、指導人際、寄託未來及穩定社會,才能緩和現實中無解的難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華人文化也是這般,過去是農業社會,普遍貧窮、教育程度低,「傳統美德」是人際互動及生活規範的一套系統,維持社會和諧,至於精神層面,民眾受限於條件匱乏(經濟、時間、教育),難以理解及敘說自身所臨到的心理經驗,於是文化也給予一套系統,暫代精神內涵,替我們解釋、解決那些難以言明的困頓,不必太意識現實無奈、社會不公,並寄託於未來,此系統便是「天地人鬼神」的價值及代理人制度。

「天地人鬼神」的價值觀是天人合一、生死連續的精神概念(文榮光,2002),文化裡將祖先敬奉為鬼神,是相信至親的精神永遠存在,代代相傳,「死後世界」也提供了送別亡者、安慰生者的情感表達儀式,並融合許多民俗、道佛宗教而成文化,甚至信仰中心。

系統價值是二元結構的,例如天與地、神與鬼、陰與陽…,「鬼」通常歸類在陰/不潔的屬性中,若精神失常,便歸因鬼在作祟,需請神來處理。精神系統(情緒壓力)不是由「自己」決定,而是文化系統轉譯並演出「神」、「人」、「鬼」的交流戲碼,以對應身心病痛或精神壓力。「人際和諧」是文化設計中最終的做人道理和價值,當身心失衡的衝突是來自家庭與婚姻時,問題會被轉移至自然界及靈界,而附身、通靈或乩童的代理人角色,則是一種被允許的特殊狀態,以不直接揭露人際衝突的前提,替當事人說出潛在已久的壓力,或反映家庭關係的糾葛。

一般民俗療法會把壞東西影響的病人(如憂鬱是鬼作祟),由負向的苦難陰界渡轉正向陽界,所謂的加持、灌頂、作法、救贖、祭拜、燒冥紙,皆是讓經驗由負化正的儀式。因此當人們身心失衡時,第一時間並非內觀,並非覺知自身精神或壓力狀態,而是習慣外在歸因,以為身體疾病或是壞東西引起的禍害,而當事人及家屬也往往遍尋各方無效後,才去精神科求診,因為「精神病」含有文化上的恥辱感和污名化標籤(文榮光,2002)。

「天地人鬼神」與「心理諮商」的差別及處方

「天地人鬼神」的設計是華人社會「關係裡的自我」投射之處,身心和諧是大家互相幫忙、不計個人得失,才有所謂和諧,而個人的得失則由未來/下一世來補償。文榮光(2002)認為這是一種向外投射至不同境界的高度心理學,而非西方向內鑽研、探索潛意識,專注尋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d)的深度心理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